文富市镇是祁阳的北大门,这里群山绵延,河水萦带,322国道和湘桂铁路穿镇而过,无数条乡村小路像毛细血管一样曲曲弯弯地斜织着。在黄泥山村,就有一条很不起眼,曲折回环的乡村小路,有人告诉我们,那是特岗教师何晨每天接送学生上下学的路。
筑梦 情系桑梓地
何晨,1991年出生于祁阳县文富市镇。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吉首大学中文系。2012年,她学成毕业,身边的不少同学都选择了“孔雀东南飞”,纷纷跑关系,找门路,去沿海实现“玉求善价”的梦想。在择业的十字路口,何晨犹豫了,出身教师家庭的她知道,双亲不希望女儿简单地重复他们走过的生命轨迹,然而,长期的耳濡目染与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更坚定了她自己的信念——“我要回去,回到那个生我养我成就我的故乡去。”那是她的根,也有她最美好的儿时记忆。她不顾双亲的反对,毅然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工作条件与生活,回家报考了祁阳县特岗教师。2012年8月,她如愿以偿,成为了文富市镇忠诚完小的一员,那一夜,她梦到自己站在了讲台上,学生们捧着书本,忽闪忽闪着大眼睛,齐声念着课文,那一刻,她笑了,笑得很开心。
忠诚完小,一个地处世外桃源的农村小学。这里,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没有运动娱乐设施,墙壁上斑斑驳驳遗留着伟人的语录。教室只有6间平房和2间瓦房,下雨就房顶漏水,墙壁长毛。厨房是2间黝黑的土砖房,柴火要靠大家自己去捡。办公室一室两用,白天办公,晚上住宿。学校蜇居深山,进出有14里山路,车辆每天只有固定的两三趟,还得转乘只有赶集时才有的三轮摩托车,进出极不方便,学校教师全部住校。
这里什么都缺,更缺的是教师。何晨的教学任务自然很繁重,她接下了一二年级语文,还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梦想开始的地方,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但是梦想的力量却往往造就人的坚强,有梦的地方,就是天堂。
逐梦 初展咏絮才
一年级的学生,无拘无束,没有一刻钟的安宁,告状的、哭闹的、乱跑的,打架的。第一天下来,何晨就累得腰酸背痛,整个人像散了架式的。躺在床上,眼泪不争气的就来了。“这样值得吗?”何晨问自己。夜深了,她还在床上辗转反侧。第二天回到班上,看到学生那水灵灵的眼睛,她感到了一阵羞愧,这么快就退却了?这么容易就被打败了?不,绝不!她振奋起精神,像一个大姐姐一样,融入了这个大集体。孩子们哭了,她帮他们擦干眼泪;孩子们摔倒了,她鼓励他们爬起来;孩子们拼音写得像蚯蚓,她抓着他们的手一笔一画地纠正;孩子们放学了,她牵着他们的手把他们一个一个送回家。上课时,她跟他们一起放声朗读;下课后,她跟他们一起尽兴地游戏。真诚换来了学生真心的回报,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大眼睛,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的大姐姐。一年下来,孩子们都离不开这个小老师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上来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增强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家长、同事、校长、教管中心领导纷纷向她伸出了大拇指。
2013年9月,白茅滩完小校长和教导主任同时招考进城,学校的主心骨一下子去了俩。受任于危难,教龄仅一年的何晨凭借着扎实的工作、良好的口碑成了白茅滩完小校长的不二人选。她走马上任,成为祁阳县最年轻的小学校长。
上任之初,何晨自己心里一直在打鼓。接到调令的当晚,她彻夜未眠。我能做得到吗?我能做得好吗?她一遍遍地问自己,她感到了肩上那份重重的责任。
第一次到这个学校的时候,何晨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山路十八弯,一圈又一圈,直到自己都转迷糊了,才终于来到黄泥山村的山脚下。山顶,就是她即将要开展工作的那所学校。她知道,这里,即将成为她实现自己教育之梦的第二个驿站。
圆梦 稚肩担道义
学校偏远,并不是何晨碰到的最大的挑战,人手不足,才是最让人头疼的。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加在一起,只有7个人。7个人、6个班,其中4位还是刚分配来的特岗教师,在所有的这些教师中,身为校长的她年龄又最小,他们会听她的吗?许多家长也在私下里悄悄的议论:一个90后的女孩子,她能担负起肩上的责任吗?
面对这一切,何晨把压力放在心里,把笑容时刻挂在脸上。
开学在即,她从容应对,明制度、定人员、分职责,走家访户做宣传,在校学生由百十号人增长到了两百来人。开学之后是分课,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她带头勇挑重担,不仅担任班主任,还兼教五年级语文和三年级英语,每周课时量达到25课时。其他教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主动担起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职责。就这样,她用自己的担当,成功地击退了那些质疑的声音。
作为年轻的校长,经验的累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为了弥补理论短板,何晨迎难而上,每天挤出时间来学习。她通过淘宝自费购买了《校长成长》、《学校管理的50个案例》、《爱上小不点--一个小学校长的手记》等书籍,又订阅了《人民教育》、《湖南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先后写下了近10万字的读书笔记。通过大量阅读和反思,她的管理理念更先进,更成熟了。
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校长不是如来佛,她必须有所倚,有所靠。何晨将自己的靠山定位于学校全体教师。她认为,只有得到全体教师的信任和支持,学校的工作才能更上一层楼。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有空,她就走到教师办公室,跟老师们一起谈管理、谈教学、谈理想;周末,她还不忘带领教师下乡家访,跟学生家长一起探讨学校的发展和未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工作中碰到疑难,她静下心来,虚心向老领导、老教师请教。她的谦逊、好学和严谨,迅速征服了身边的人。“在我见过的学校校长中,何晨是最没有校长架子的,我们有什么事都喜欢一起讨论、一起想办法,这已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在白茅滩完小工作了20多年的副校长王方如此评价。在何晨的努力下,学校一度松散的人心又迅速凝聚起来。
学校面貌不知不觉中有了良好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老师们在认真操练中慢慢摸索着自己的特色;《弟子规》、《三字经》这些国学经典,学生背诵得朗朗上口;课余时间,教师全部下到班级,带领学生将阳光体育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温馨教室”评比、“文明校园”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创建高潮迭起,校园活力迅速彰显。2013年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白茅滩完小名列全镇第一,一向坚强的何晨,竟和老师们抱在一起,激动的哭了。
后记 为梦想而活
在谈到什么是幸福的时候,何晨微笑着回答说:“生活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是幸福的。幸福是一种满足、一种责任、一种坚持。我是一名幸福的老师,我也愿把这种幸福传递给我的每一个学生。”
作为90后的校长,作为扎根乡村工作的一名特岗教师,何晨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然而,在她的心里,又一个梦想已然成形,那就是,续写白茅滩教育的辉煌,将白茅滩完小打造为祁阳教育冉冉上升的一颗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