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陈龙珍:“桃源屋脊”上34年的坚守
作者:桃源县 李泽红      发布时间:2014-07-15 16:28:01

“小时候,我很喜欢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没想到这句诗还成了我人生的写照。在牯牛山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护花人。”牯牛山素有“桃源屋脊”之称,是桃源县的一个偏远山区乡,这里交通闭塞,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可牯牛山乡完小校长陈龙珍在这里一呆就是34年,三十四载寒来暑往,陈龙珍把青春和情感全都奉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们。

青春,在大山深处闪光

1977年高中毕业后,陈龙珍参加了牯牛山公社的工作队,因能歌善舞,负责宣传工作,当上了乡里的文化辅导员,那时她才18岁。197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公社和联校领导又在为梁山小学无老师上课而发愁。这一消息使生在大山、长在大山的陈龙珍一夜难眠,怀着对教师角色的憧憬,凭着对大山孩子纯朴的同情心,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从教之道。

来到梁山小学,尽管之前已有一定思想准备,但眼前的景况还是使满怀热情的陈龙珍凉了三分。山梁之上的几间木屋,怎么看都不像一所学校,教室破烂不堪,课桌是典型的“杂牌军”,有陈旧的农家方桌,有的只称得上木架。教师住房和伙房是由一间较大的房子分隔成两半,烟熏火烤,四面透风,厕所顶盖着杉木皮,四周插着竹片,勉强遮掩着,最难熬的还是夜晚,三名教师中二名是本村的民办教师,放学后就和孩子们一道回家了,留下陈龙珍一个大姑娘看校,因为没有电,人家又稀少,这大山的夜就显得可怕的黑,可怕的静,呼啸的山风,野兽的鸣叫,吓得她一身一身冒着冷汗,一夜难眠。她悔过、哭过,最后还是以其顽强的毅力坚持下来了,一面认真执教,一面和同事及当地村民一道尽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在梁山,她任教八年。从此以后,她就成了全乡最能吃苦,最不讲价钱的青年骨干教师,先后又到学校规模更小的一人一校、二人一校的教学点工作十余年,哪里有老师临时请假,哪里的老师改行了、辞职了,只要联校安排,她说到就到,每到一校都能得到学生欢迎、家长好评。

平凡因三十多年的坚守而显不凡,教弟子,传师道,用心血滴灌大山孩子的希望,岁月将痕迹留在了陈龙珍的额头,也留在了她教过的一批又一批孩子和家长们的心里。陈龙珍现已是牯牛山乡唯一一所由杨溪桥乡中学代管的完全小学的校长。

爱心,给予孩子们温暖

大山里的教师,因其特殊的环境,而需要更多地付出。陈龙珍初上讲台时,有一个问题在她意料之外,就是许多学生分不清男女,山里理发不便,男孩、女孩都留着长长的头发,于是她自己买来理发工具,学会了理发,给姑娘扎上小辫。直到后来她当了校长,还“兼职”学校理发员。

贫困,是山里孩子求学的最大困难,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学生垫付书费,给家困的孩子买些文具、送件衣服等是陈龙珍经常做的。廖飞同学家庭条件差,大冬天上学衣着单薄,手脚长满冻疮,陈龙珍给他买衣、买鞋,一直支助到初中毕业。杜月娥同学的妈妈患病,因治疗不当,多年不愈,孩子面临失学。陈龙珍家访知情后,自己带着钱陪学生的妈妈到山外的医院检查治疗,病好后,陈龙珍一直推辞学生家长偿还为其垫付的医疗费。为尽力减少学生在校用餐的开支,陈龙珍每到一处都在学校周边垦出一些菜地,课余假日一人除草施肥,使师生一道吃上不花钱的新鲜蔬菜。由于学生居住分散,学生上学不易,老师家访也难,凡陈龙珍任班主任的学生,没有一个不曾家访过。山里溪涧纵横,下雨稍大就溪水上涨,甚至山洪暴发,给学生上学回家带来极大安全隐患,为此,陈龙珍清楚哪名同学上学要过几座桥,哪名同学回家要涉几次溪,每遇天气突变,她都亲自接送,或放学后把学生留在学校,管吃管住。1982年,梁山小学所处的神仙界大雪冰冻特别厉害,一名学生感冒高烧,为了给学生下山买药,陈龙珍在鞋上捆上草绳以防路滑,冒着风雪爬坡上岭,鞋上的草绳磨断了,就穿着袜子在雪中行进,直到手脚都麻木、冻僵了,幸亏遇上一位护林的老人,带她去取暖休息,才得以继续前行,买药回校早已天黑。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和条件的改善,陈龙珍任教的寄宿制学校面临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弱,还有留守儿童多、单亲家庭孩子多等新的难题,她和她的同事一道,手把手教学生洗衣服、叠被子,孩子病了,抱着孩送医、喂药,孩子们有了委屈和烦脑,体贴关照,用心爱抚,既当教师,又当妈妈。

三十多年来,陈龙珍扎根山区教育工作无怨无悔,这太多的付出,最大的收获是,她的学生从未因无老师上课而缺课失学,让大山的孩子有学校、有老师,有不灭的希望和梦想。

奋斗,铸就不朽的师魂

为了与时俱进,让孩子们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2004年,40多岁的陈龙珍自费到县城学习多媒体软件教学技术。学习电脑对陈龙珍来说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刚开始,她连怎么打字都不会,只能像婴儿牙牙学语一样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找,经常是学会了这又忘了那。通过刻苦练习,陈龙珍以最快的速度学会了打字、上网、发帖。由于学校基础设施落后,陈龙珍又用自己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台笔记本,透过电脑让大山里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孩子们了解外面的美好。

2012年,陈龙珍在浏览桃源政府网时,看到桃源爱心志愿者协会经常扶贫解困。陈龙珍想,何不将学校特困学生的资料发到网上,让他们来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呢。帖子发出去不久,爱心志愿者协会一行就来到了牯牛山乡完小,资助了失去母亲的谌海洋、蒋丽萍等10名贫困学生,共送出善款5600元。

在学习电脑的同时,陈龙珍还先后两次自费到桃师进修学习。陈龙珍说,记得刚踏上讲台时,自己对教学业务一知半解,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抓紧自学,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始终占据着我的心。自己的知识有限,山区的条件有限,但我想给孩子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如今,陈龙珍早已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教学能手,每年至少担任3门统考学科教学,学校也在联考中经常名列前茅。她本人也多次获省师德先进个人、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多次当选为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三十年来,陈龙珍放弃了多次改行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也从未向领导和组织提过特殊要求。她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让山区的孩子们在学习中成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许多大山里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走进了现代化大都市。“习惯了!山里条件差,留不住人。我出生在牯牛山乡,最懂得大山里的孩子们。”陈龙珍说。

愧疚,是对家永远的痛

陈龙珍和丈夫是同乡,恩爱和睦,但丈夫一直在江西地质队工作,同样工作辛苦,生活条件差。结婚三十年,夫妻相隔千里,一年之中,除了丈夫探亲和陈老师寒、暑假的团聚,离别是这个家庭的常态。多年来,组织的关照,也曾有几次能让他们相聚的机会,但都因陈龙珍放不下教育事业,割舍不下山里的孩子而忍痛放弃,家给陈龙珍留下更多的是思念和愧疚。

1987年,丈夫因公伤需动手术,急需陈龙珍前去照料。当时,陈龙珍教毕业班,还带着作文竞赛辅导班,对丈夫的需求只能以书信相慰,自己将负疚的泪水悄悄咽下。

2006年,在江西读大学的女儿生病住院,她多想去尽一个做妈妈的责任,抚摸一下病床上女儿的脸颊,但终未成行,因为身边有这么多孩子离不开“妈妈”。

最让陈龙珍遗憾的是,1996年公公病危,家人打电话让陈龙珍赶快回江西见老人最后一面。陈龙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自己刚接任校长,又临近放假,这可怎么办呢?反倒是公公打电话给陈龙珍,告诉她自己没什么大事,让她别急着回来。就这样,陈龙珍选择了坚守岗位。哪知,当天公公就病逝了,未能见到公公最后一面,公公对自己的理解、包容,成了陈龙珍心中最大的痛,最深的愧疚。

三十多年来,陈龙珍为了工作舍小家顾大家,一个人远离家人,任教在封闭、贫脊的大山之中,有多少个寂寞、孤独之夜一人落泪,有多少次病痛、不适没有贴心人的关照,有多少烦脑、忧愁无处诉说,所有这些都只在陈龙珍一人的心里。

陈龙珍说,“莫道桑榆晚,夕阳正满天”。自己虽年逾五十,从教生涯越来越短,但仍然会为教师天职而奉献,为教育事业而奋斗,把爱的种子播撒在贫瘠山村孩子们的心田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