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想教书”
“1980年,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特别羡慕我的两个舅舅,他们都是老师。我特想考中师、考大学,和舅舅一样当公办教师。”在十几平方米的教室当卧室的房间里,1969年出生的花垣县补抽乡中心小学教师麻素英与我们谈起她的从教的经历。
高中毕业那年,因为预考没过关,没能参加高考,麻素英突然感觉当老师的希望没有了,待在家里不出门。1986年8月下旬的一天,小舅回家问她:“村小缺老师,准备聘请代课教师,工资每月41块钱,你愿不愿意?”“我太愿意了?我做梦都想当老师!”麻素英当时一口答应。
“虽然代课教师工资少,但只要好好工作,总有一天能当上一名合格的公办教师的。”就这样麻素英成了米沟村小的代课教师,1994年转民办,1998年转公办。“一晃27年了,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想教书。” 麻素英说。
“为了贫困孩子,把嫁妆都‘陪’上了”
那时的米沟村小穷得连黑板都没有,麻素英就从家里拿木板订到木架上当黑板,就连黑板擦也是从家里带来的破布片。
1992年春,米沟村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许多学生放学后不再安心学习,一吃过晚饭就偷偷溜到有电视机的人家里看。麻素英急了,得想办法把孩子们的心收回来,用在学习上!为此,她用自己前两年节省下来的500多块钱买了一台“韶峰”黑白电视机。可“这家伙”当时在湘西农村只能在每天下午6点30分以后接收到由“雪峰山”转播的湖南卫视节目。凑巧,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弟弟告诉她,有一样东西可以让电视在白天发挥作用。于是,她回家向父母借钱,起初父母不肯,她就以“礼嫁钱”作抵押,好说歹说硬是向父母“贷款”3000元,买了一台“科利达”牌三仓VCD。
“她从小说一不二的,出嫁时,真的一分钱嫁妆也没向我们要。”年高70岁的父亲麻明灯说。
直到现在,同事麻文俊老师还记得当时学生们的两句口头禅:“听话了,素英姐最后一节课就会给大家放录像。”“只要听话和完成作业,就可以去素英姐家看电视,素英姐家的电视最明(清晰)。”通过VCD吸引学生,保证课堂教质量学,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被乡亲们誉为“苗乡玛汝(苗语:好)老师”。
“她像妈妈一样爱护我们”
“教师要关心留守儿童,就必须走进留守儿童的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对班上每个学生的情况,麻素英都了如指掌,比如家住哪、是孤儿是单亲还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哪里打工、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其他什么亲戚住,做起思想工作来总是能对症下药。
学生吴玉(化名),因家里穷,16岁才读小学六年级。那年,她的母亲因实在无法忍受父亲好吃懒做、打牌赌博的恶习,悄悄离开了家。那天,吴玉带着弟弟沿着去县城的公路追了40多公里,当姐弟俩又累又饿地走到城郊的时候,正好碰到从县城回来的麻素英老师。麻素英将买给女儿的糕点送给她俩充饥。从此,麻素英特别关爱这个可怜的女孩。有一天,吴玉终于鼓起勇气问:“麻老师,我可以叫您妈妈吗?”“当然可以。”就这样,吴玉成了麻素英的“女儿”。
麻素英除了自己尽力帮助贫困学生以外,还通过联系湖南电视剧频道“心得乐超市”栏目、州内爱心企业、基金会等组织,为贫困学生争取到各项资助金和物质累计价值10万余元。暑期,她又积极主动地配合县关工委、妇联等部门,与北京大学、上海理工学院、长沙理工大学等学校联系,先后4次在乡中心完小和排龙、米沟、冬哨、排当、夯尚、大卡、牛角等村小开展暑期义务支教活动,给留守儿童带来快乐。
“她给学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补抽中心小学校长杨忠飞介绍,2008年以来,麻素英都带六年级语文,每年全县小六质量检测,都在二、三十所学校的前五名。 “无论任何方面,她都给学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杨忠飞说,除了教学,麻素英服从安排,无论学校安排做什么事情,她都接受并努力做好;她不计名利,免费辅导学困生,引导他们克服害怕、自卑等心理,提高学习成绩;她吃苦耐劳,为了家访,她的足迹遍及补抽乡每一个自然村寨,最多的时候从早上8点走到下午6点,中途只喝了一瓶矿泉水充饥;她不是班主任,但她的身影会时不时出现在寝室周围,经常帮助班主任和寝室管理员查寝,管纪律,晚上十二点了她还会到网吧一个一个地去看有没有学生,只要看到学生,不管哪个班级的,她都一查到底,然后把情况告诉学生的班主任或者家长,通过他们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