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打工潮”持续高热不下,大批外出务工人员为生活四处奔走的同时,山区孩子,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话题和社会问题。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如何原谅孩子的过错,告诉孩子怎样去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家长、老师共同的“老大难”。 溆浦是拥有90万人口的大县,每年外出人口多达30万,“留守儿童”5600多人,占少儿总数的8%。面对强大的管护压力,近年来,溆浦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将其列入整体工作重中之重,并创新管护机制,充分调动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等“一号老头”的积极性,将“老资源”变成了关护下一代的“生力军”,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温馨的家园,形成了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管教网络,实现了“留守儿童”监管“无空档”,个个有依托。截止目前,该县已有12947位“一号老头”加入了“留守儿童”管护队伍。
观音阁镇葛家冲村是该县的重点扶贫村,“留守儿童”占全村少儿总数的50%。由于这些留守孩子的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简单,很多孩子从小就溺爱娇惯,导致不少孩子的性格越变越“野”,不少还学会了进网吧玩游戏,家长为此十分头痛。该村离退休教师,关协专职副会长何本富看到这一情况后,在自己家里建起了一个“儿童乐园”,配置了桌椅、书刊和文体器材,供村里的留守孩子双休日、节假日学习锻炼,还购置娱乐器材和电视影碟机,配上功课学习光碟、革命传统教育光碟,供孩子们观看。为了让孩子们懂得感恩,何本富和村关协工作人员还不定期邀请老红军、老党员为孩子们讲故事,开展对比教育,填补了孩子们课后和假期这一空闲的监管空白。按照这种模式,该县关工委因地制宜地广泛普及,村、社区等基层关工委充分利用农家书屋、老少活动中心作为“留守儿童”的活动阵地,在全县建立了500多家“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实行“全天侯”管护,使他们真正实现了课外在学习上有人辅导,生活上有人照管,安全上有人监护。
为了让农村贫困“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沐浴更多的阳光,该县关工委还通过组织开展大手牵小手的“老少结对”活动,把当地的老同志“集结”到一起,就近找一至两个品学兼优和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从生活上关心,思想上帮助,经济上资助。已退休14年的该县龙潭镇关工委主任谌洪琪2008年还发起成立了“老潭教育基金”,现已资助贫困生近100人,最高资助金额为1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目前,该镇还有10个村、5个宗祠也成立了教育基金。截至目前,该县共结成帮扶对子11000多对,资助贫困学生2500多人,帮助转化青少年1300多人,参与的“一号老头”多达6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