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孩子,求学路上有太多艰辛。
在安化县乐安镇完小和镇中学,贫困学生超过20%,学校老师也不富裕,但他们却有一个教育基金会,资助家庭贫困的孩子;在乐安镇最南边的长赵村,一位叫文乐平的乡友发动社会力量,给办学条件异常艰苦的硐谢小学的学生捐衣捐物捐钱——
新学期开学,安化县乐安镇完小的五年级学生蒋浩权领到了一笔375元的捐助款,对于这个父亲早逝、母亲出走、奶奶生病、靠爷爷打工收入维持一家五口生计的孩子来说,这笔钱是一家人几个月的口粮。和蒋浩权一样拿到捐助款的孩子,这个学期在乐安镇中学和镇完小有20人。这些捐助款来自一个名为乐安镇中学、完小关心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的组织,资金由两所学校的老师赞助。
上个学期,还在1975年修建的红砖房里上着课的乐安镇长赵村硐谢小学的学生收到了一些冬衣和书包,一对双胞胎姐妹还得到1000元助学金。这些,是同村的文乐平在外发动社会力量募捐而来,钱和物从四面八方汇到了这个小学校。“自公益”现象竟在这个连网上也搜索不到介绍的益阳边界山区悄悄萌芽。所谓“自公益”,是指当地人自发组织的公益行动。这样的行动,开始一点一点改变那些艰难求学的孩子们的现状,仿若黑暗中的点点烛光,温暖人心。
从乐安镇完小退休已经10年的肖盛后是镇中学、完小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再次启动的号召人。1994年创办的基金会在1996年就因学校撤并而停办,余下的3万多元经费在银行静静躺了14年。而这14年间,肖盛后看着一批批孩子走出校门,也看着贫寒学子执着求学。2010年,他和镇中学、镇完小的42名离退休老师一起,每人捐100元,重新启动了关心下一代基金。当年9月份,基金会就拿出5500元资助了16名孤儿特困生,奖励了50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第二年,在职教师加入捐助行列,60多人捐款6000多元,把资助对象扩大到了20人。尽管这对有上百名家庭困难学生的两所学校而言,颇有些车水杯薪的味道,但对每一个得到捐助的学生而言却又的确是雪中送炭。
正是看到了每一笔捐款对学生解燃眉之急的作用,所以,尽管工资也不高,但每位老师都热心捐款,校领导和一些行政人员则义务参与基金会的管理,每一次讨论、吃饭都自掏腰包。“都是帮助自己的学生,我们只担心钱不够的问题。”蒋浩权的班主任陶云球说,因为班上贫困学生太多,她每次都希望多帮几名学生填上申请表格,但总会有被打回的申请。“其实每一个申请的学生都很困难,退回申请实在是因为资金太少,只能挑更困难的。”和大多数民间公益组织一样,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因为仅在学校内部募捐,更面临资金瓶颈,无法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这总让肖盛后想做得更多更好一些。基金会计划今年联系镇政府和一些乐安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请他们也来帮助孩子们。
从长赵村的文乐平身上可以看出,关心家乡的大有人在。当地另一所小学思游完小的校长告诉我们,一位家乡人士帮助学校5名孩子争取到了麦田基金的资助,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都有了着落。这些都让肖盛后等人对基金会即将面向社会的募捐充满信心,他们希望可以在乐安人中发起一场全民帮扶的行动,而我们则期待这样的“自公益”行动能帮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赢得更多外界关注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