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农业新科技,致富农民千万家”是陈淑兰学生时代的梦想,也是她对事业的执著追求。16年来,她由一名不起眼的乡农技员成长为一位家喻户晓的高级农艺师,由一个普通的湖南农大姑娘锤炼成郴州市农业科技带头人和全省的土肥专家,而她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富农”站长。
在试验的关键时段里,她起得比村民早,收工比村民迟
陈淑兰出生在资兴市的一个小山村,从小目睹父辈们辛勤耕耘、靠天吃饭的状况,大学时,她选择了农学专业。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她怀揣让百姓致富的梦想,在第一时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深入农村解决生产过程的难题。
推广新品种,在业内有一套严格规范的程序,必须经过小面积试种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是否大面积推广。在2010年小面积实验的18个品种期间,陈淑兰经常泡在实验田里,科学施肥,及时防治,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18个新品种的生长情况。经过全站人员的充分讨论和专家的科学论证,确定创建株两优189(早稻)试种核心实验示范区。
为了让1050.2亩参与实验的早稻丰收,在试验的关键时段里,陈淑兰坐镇实验基地。清晨,她起得比村民早,收工比村民迟,夕阳西下,她还在水稻田里认真查看,记录相关资料,寻求最佳施肥、防治病虫害的方案。今年,她主持试种的株两优189早稻喜获丰收:每亩增产75.8公斤,核心示范区取得极大的成功,参与实验的农户增加19.9万余元收入。百姓纷纷找到当地农业局,希望明年继续种新品种。
据当地农业部门统计,由她主持、参与的26个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目过程中,增产率达100%,每亩新品种至少年增产10公斤以上,5年来增产粮食超过上万吨。
积极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控制水稻黑条矮萎缩病在全市的爆发
去年7月13日,陈淑兰与往常一样下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东江镇文昌阁的村民立即围过来,向她反映一种看不懂的怪病。她脱掉鞋子,立即走下水田,拔出农民眼中的“怪病”禾苗,经过初步观察,她怀疑该病是省农业厅2009年通报的南方水稻黑条矮萎缩病。这种病虫害传染性极强,危害极大,能导致整片的农田颗粒无收。由于当时没有特效药,为了打消农民的顾虑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她一边查看整片农田情况,一边简要介绍这种由白背飞虱引发的病虫害的防治办法,然后取样带走。后经省农大检测,证实了她起初的判断。
这种病虫害爆发性极强,当时,许多农民怀疑这种病虫害是由假种子带来的后果,陆续有人到农业局上访。为了消除这种不稳定因素和降低农户的损失,她和同事在第一时间向主管部门汇报,加班加点及时编印资料并发至各乡镇,指导农民积极防治这种病虫害,控制水稻黑条矮萎缩病在全市的爆发。据统计,当年2万多亩被感染的水稻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创造了无一丘田绝收的奇迹,给当地农民挽回近千万元的损失。
她与同事深入全市266个村采土取样,做了近万次土质肥力检测
陈淑兰坚持做一位让老百姓爱戴的农技工作者。去年,某种业公司几次托人请陈淑兰宣传他们的产品,并承诺丰厚的报酬,她拒绝了,她说: “只要品种能得到专业论证,经过试种确实能够提高村民的效益,适合在当地栽种,推广这种新品种就是我们的职责。”
16年来,她始终带头坚守农技工作者的职业规范,不做不利于农民的事、不推不成熟的技术和品种、不干损人利己的事。她的丈夫是一位自由职业者,她的同学劝她,“你的技术是一笔无形资产,要是你丈夫开农资店,一年至少能挣你工资的十几倍。”面对这些劝说,她总是一笑了之,不为所动。
肥料是农作物的“粮食”,一直在我国作物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地,有一句土话就是 “油多不坏菜”,认为农作物施肥也是一样:肥料越多,收成就会更好。其实,盲目施肥、过量施化肥和施肥比例不当行为存在诸多弊端,会导致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2008年,陈淑兰作为当地测土配方的技术负责人,与同事深入全市266个村采土取样,采取土壤样本3035个,做了近万次土质肥力检测,全面了解自1982年全省土壤普查以来肥力变化情况,指导村民科学施肥。当年,11.75万亩水田按照配方施肥,粮食增长1.14万吨,同样的水田,同样的耕耘,农民增加2429.14万元收入,其出色的业绩得到省专家组的高度赞誉,所在单位被评为全省测土配方实施先进单位,其本人荣获 “全省测土配方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她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粮油种植技能,深入一线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其实践经验先后4次在《杂交水稻》、《种子技术》等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