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市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两个规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一、妇女参与决策和民主管理取得新进展一是全市女公务员总量明显增加。全市公务员7204名,其中女性1515名,占总数的21.03%,与2001年相比提高了4.45个百分点。其中科级女性公务员801名、处级女性公务员106名、厅级女性公务员8名,与2001年相比分别提高了4.08个、6.08个、3.05个百分点。 35岁以下的处级女干部、30岁以下的科级女干部在同级干部中的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二是各级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基本达标。市本级及四个区县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均达到了100%,其中区县政府女性正职1名。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中女性班子成员配备率分别为66.67%、57.58%,其中女性担任市直正处级单位负责人的10名,担任市直副处级单位负责人的6名。全市101个乡(镇、街道)党政班子中女性班子成员配备率达到88.1%,其中有女书记、女乡镇长24名;97.6%的村(居)委会配备了女干部,村民委员会女性比例达31.6%,其中有49名女性担任书记或主任。三是妇女参政议政平台得到进一步提升。党代会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所占比例比上一届各增加了5.6%、5.4%。我市3名全国人大代表中,就有1名女代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女性比例也逐年在提高。四是女性后备干部比例进一步提高。20名厅级后备干部中,女干部有4名,占20%;202名县处级后备干部中,女干部有31名,占15.35%。各区县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的女干部比例都在20%以上。二、妇女就业与社会保障权益取得新成效 一是妇女就业人数逐渐增多。截止2010年底,全市女性就业人员44.12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45.90%;城镇女性就业人员5.14万人,占46.60%。二是女性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女性享受社会保障比重逐年提高,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女性人数分别为4.32万、6.52万、3.88万、2.25万,分别占同类保险人数的45%、48.99%、42.73%、30.10%,。三是妇女贫困程度得到缓解,贫困妇女数量减少。在农村,积极开展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在城镇,扎实推行“零就业家庭”就业、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等政策,为妇女就业、创业提供平台与机会;同时,深入开展“生育关怀——救助贫困母亲”活动,全市共结对帮扶贫困母亲1186人,帮扶资金超过360万元。2001年到2010年,全市共减少贫困人口14.4341万,其中妇女7万余人;2010年,全市城市低保人数3.93万人,其中女性1.71万人;农村低保人数8.31万人,其中女性2.52万人。三、妇女儿童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一是学前教育普及步伐加快。全市在园幼儿总数达3.84万人,其中城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8%,农村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9%。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办学,依法保障民办学校的合法权益,培育了慈利县商业幼儿园、永定区童星幼儿园等大批民办示范性幼儿园。二是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秋季,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89%,女童年辍学率控制在0.03%以内,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0%,女童年辍学率控制在1.02%以内。“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义务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大众的全民教育。三是高中教育稳步发展。全市普高在校生2367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1.6%。全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达到85.95%,名列全省第四;高考录取率达92.8%。全市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四是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得到大力救助。五年来,免除中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236.8万元;筹资865万元,对2150名普通高中贫困生、780名大学贫困新生实施了救助。继续实施“春蕾计划”,兴建“春蕾学校”,救助失辍学女童6000多人次。五是未成年人群体的教育和保护得到加强。新建了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与职训大楼,残疾少儿入学率达到84.5%。开展了“大手拉小手、关爱青少年”为主题的帮扶帮教活动。未成年人犯罪率控制在0.1%以下,武陵源区达到零犯罪率。六是家长学校建设有序发展。全市现有家长学校279所,家长学校采用全市编印的统一教材,由资深的学者或教子成功的家长来家长学校授课,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达到100%。四、妇女儿童保健水平不断提高一是以围产期保健为中心,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大力推广住院分娩,加强围产期保健以及产科质量管理,加强农村产科服务能力建设。全市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专职人员配备率达100%,住院分娩率达到99.27%,边远地区消毒接生率达99.35%;农村住院分娩率达99.04%,农村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为90.36%,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6.20/10万,稳定在较低水平。二是妇科病普查普治成效显著。市政府将农村已婚妇女妇女病普查纳入为民办实事之一,并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全市农村在家已婚妇女妇女病普查率达到了88.36%。三是保障生命安全,婴儿死亡率下降。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几年来保持下降趋势,2010年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8.91‰和11.58‰。四是儿童保健管理和服务水平较大提高。2010年全市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到38.93%。较2009年上升了5.59%。农村儿童的保健覆盖率呈现上升趋势。儿童疫苗接种保持较高水平。2010年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疹、乙肝五项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9.95%、99.72%、99.69%、99.67%、99.66%,均超过目标要求。五、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一是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成效明显。将《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婚姻法》等涉及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纳入普法的重要内容,组织广场宣传和“送法下乡”、新闻媒体开办专栏专题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维护妇女权益法律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二是妇女儿童维权网络不断健全,社会化维权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建立法律援助中心5个,设立了家庭暴力报警中心,开通了“12338”妇女儿童维权热线,建立了妇女儿童维权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社会化的维权工作新格局。10年来,共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895件次。六、妇女儿童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新增城市绿地15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5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9.62%,继续保持全省首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9.8%,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二是生活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面加强,油路通乡率、水泥路通村率分别达98%和80%。全市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0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55.91%。三是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化,旅游与文化加快融合渗透。“国际乡村音乐节”落户张家界,《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等演艺节目蓬勃发展。十年来,全市共组织各类大中型文体活动100余次,完成送戏下乡1500余场次,农村电影工程放映60000多场。全市不断加强妇女儿童体育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在2010年全国国民体系监测中,全市共检测妇女儿童9400人,检测合格率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