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县金屋塘镇砖屋村是一个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没有资源、自然条件较差且交通不便的一个山区村,村民们世世代代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1996年,刘海燕被选进村委会班子,先后担任村里的秘书、计生专干。在此期间,她尽职尽责,任劳任怨,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走上自主致富之路,深得村民好评。在2009年底,她开始担任该村村支书,是金屋塘镇最年轻的女支书。
“吃得亏受得气,女支书也能挑重担!”
砖屋村是金屋塘靠北的一个村,村里很多组因山高坡陡缺水,年年栽不上秧;交通不便,农民买肥料、卖粮、卖猪难;电视电话不通,信息闭塞,党的政策、科技到家难……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提发展是一句空话。2000年,刘海燕还是村里的秘书,她就带领村干部想方设法改变村里现状。一次次找老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谈心交心,一次次开村两委会,一次次开座谈会,做到村里大事统一人心,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终于经过多方努力,筹到6万多元资金将村里的主干道拉平,彻底改变了村民肩挑手提、走泥路的历史。道路修好了,她又带头组建一支30多人的泥腿子建筑队伍,扩大村民的就业渠道,村里每户村民年增收5000余元。2005年,她又带领村两委干部共外筹、自筹资金30多万元,修建村里饮水工程,疏通水渠5000米,五年下来,基本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年年保证了大春栽插及其它农作物用水。谈起过往工作的困难,刘海燕微笑着说:“最大的困难是当初群众质疑的眼光,真想打退堂鼓,好在有老支书的鼓励和各级部门的支持。其实只要吃得亏受得气,没私心有良心,女支书也能挑重担!”
“内外兼修,改变村民生活”
“种粮吃饭,养鸡称盐,喂猪过年”是砖屋村群众历史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何发展山区经济,刘海燕的主意是根据山区实际“内外兼修”:“对内”,结合本村实际,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多次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到洞口、怀化等地考察,了解到核桃、野生棘胸蛙最适合当地种植和养殖。至2008年,全村共利用旱地、山岭种植核桃达50多亩,养殖野生棘胸蛙3000多只,形成了山区发展特色经济的良好格局。同时,鼓励村民自主发展特色养殖业,在2005年帮助村民刘玉国贷款2万元发展养猪业,如今已建立起3个养猪场,全村群众仅养猪业收入就达9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1237元。“对外”,则针对全村劳动力多、山林土地少的情况,提倡村民外出务工。组织村民到劳动保障机构接受培训,至2009年底,全村共输出劳动力458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可挣回现金50多万元。“村官虽小责任重大,我一定要用最鲜最美的颜色描绘好砖屋村的美丽蓝图,让我们村不因地理位置落后别人。”刘海燕如是说。
“做什么事,党员都要在前作榜样”
砖屋村现有37名党员,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几年来,她从三个方面着手帮民富、带民富、解民难:一是支部带头帮民富。3名支委成员每人每年帮扶5名贫困党员、10名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在半年、年终测评中满意与否,被帮扶对象说了算。每年全村党员满意率测评中达到100%。二是党员树点带民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她要求村委干部每人必须至少选一个项目,让群众看到所得的收益,从而带动群众选项定标奔富路。三是党员定岗解民难。从2004年起,确定全村的15户因病导致缺劳户的大小春栽种、收割由村上组织的5个为民服务队义务劳动。在近几年里,只要群众哪里有困难,刘海燕就出现在哪里,在群众心中已形成了“只要有困难就找刘海燕”的观念,从而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如今,砖屋人富了,砖屋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甜,刘海燕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刘海燕也由最初的普通农家妇女成长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女村官,曾多次被镇里授予“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这一切并没有使刘海燕骄傲不前,她的心中无时不在涌动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念头,她是所有村民心中的好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