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慈利县通津铺镇后溪峪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卓儒年
后溪峪居委会,只是慈利县长潭河边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可是这几年,它的发展却越来越快;卓儒年,一个平平凡凡的土家妇女,也成了通津铺镇家喻户晓的人物。
话题还要从卓儒年说起——
1970年,作为通津铺镇第一位女村主任兼计生专干,她走马上任;
1996年,她被授予“张家界市优秀党代表”荣誉称号;
1999年,她高票当选为后溪峪居委会党支部书记;
此后整整十二年,她带领村支两委使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通津铺镇的先进村、富裕村,她所在的党支部也多次被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
走近卓儒年,听她讲述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坎坷经历,也听她讲述作为女支书的酸甜苦辣——
修建致富路 搭建便民桥
十二年前,卓儒年初上任时,后溪峪居委会还是一个贫穷的后进村,“三山两溪一条河,废坡烂地石子多”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村上没有村部,村集体经济没有收入,还有几万元的债务。面对这样的烂摊子,个别村民不服气地议论:“咱村没人了?找个女的当支书!能搞好吗?”面对这些非议,卓儒年也曾打过退堂鼓,然而,想起镇领导鼓励的话语和群众期盼的眼神,一股不服输的念头涌上心头,她暗下决心:我不信干不出个样来!
“要想富,先修路。”卓儒年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搭桥。后溪峪居委会辖区多山涧溪流,老百姓出行都是肩挑背负,恶劣的交通环境极大地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卓儒年多次到县、市相关部门找领导、跑项目、要资金。2005年春节前夕,人们都忙着采购年货,卓儒年却仍在外筹资,大有筹不到资金就不回家过年的劲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她的努力下,修路的资金终于到位了。回到村里,卓儒年俨然成了“包工头”,瘦弱的她像男人一样挽起裤管、捋起袖子,带领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工地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留下了她的脚印。2007年后溪峪居委会修通了简易组道,2010年实现了组道全面硬化。运货的大卡车开进了后溪峪,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后溪峪居委会的万坡、黑洞等4个组地处偏远山区,山高峡深,水流湍急,虽然组道修好了,但由于没有溪桥,每逢雨季和汛期,老百姓都要打赤脚过河,寒冬腊月也不例外。而周边的学生往往要绕道1公里上学。八十年代,有学生曾因上学时河水暴涨而失足落水;卓儒年也曾亲眼目睹农户和羊群被洪水卷走的惨剧。“一定要尽快把桥修好!”卓儒年在村民大会上郑重承诺。2008年,她多方奔走引进中国扶贫基金会“江铃•溪桥工程”,在溪流湍急的黑洞组建成了总造价18.3万元的便民桥4座。2010年,争取中华慈善基金会资金5万元、自筹资金13万元,在后溪、磊台、庙垭组交界处建成了一座长30米的便民溪桥。后溪组的王老太感慨地说:“我活了八十几岁,现在终于可以安安心心从桥上过河了。卓妹子为老百姓办成了一件大好事。”
一年一脚印 建设新农村
由于历史原因,后溪峪居委会的电力线路老化严重,供电质量差,稍有刮风下雨便会大面积停电,家用电器基本无法正常使用,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2002年,卓儒年把农网改造项目列入村支两委为民办实事日程,在全镇率先开展农网改造工程。施工期间,卓儒年带领村干部与工人们一起抬杆子、拉线子,不分白天黑夜在工地上操劳,在大家的努力下,昔日摇摇欲坠的木电杆换成了崭新的水泥杆,家家户户用上了打米机。黑洞组的刘大伯一边打谷子,一边说:“电网改造前,电力不足,打米机成了摆设,白天根本就带不起。现在好了,打米机、空调、电火炉都可以用了。”通过农网改造,后溪峪居委会325余户、1150余村民都用上了便宜、安全的电力,既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又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为广大群众搭起了一条致富之路。
2003年,争取县能源办农村沼气项目,新建沼气池84个,完成“一池三改”。
2004年,修水池、打水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2005年,开展农村垃圾治理,修建卫生池10个,集镇垃圾两天一清扫,三天一清运,彻底告别了“垃圾堆成山,苍蝇到处飞”的环境。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为群众办一件实事是卓儒年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事实证明,她也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一心求发展 扶持村企业
老百姓常说“村子富不富,全靠党支部”,如何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是摆在卓儒年面前的最大难题。路桥修好后,她及时转变工作重心,沉下心来求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发展上做文章,积极扶持村民兴办企业。短短几年时间,村里不仅偿还了外债,还建成了高标准的村部,三山加油站、页岩砖厂、慈利县振兴建材总厂、张家界华通粮油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优秀企业相继建成,事业蒸蒸日上。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群众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新路子。
巾帼何须让须眉,英才辈出自风流。卓儒年,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实实在在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全心全意为老百姓谋福利,展现出了一名新时期农村优秀女支部书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