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生命的小太阳——记娄底市巾帼建功明星杨海玲
作者:袁杰伟 颜自明      发布时间:2011-09-21 10:27:50

她干练而不失沉稳,她质朴而不失高贵,她素丽而不失雅致。她把整个心身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她用三十余年的心血浇灌和滋润着生命的向阳花,她用自己薄弱的双肩托起生命中冉冉升起的小太阳,她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出不可抵挡的人格魅力。

她就是娄底市中心医院儿科首席专家杨海玲,主任医师、南华大学兼职教授、湖南省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娄底市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市巾帼建功明星、百佳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标兵、湖南省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衣带渐宽终不悔,俯首甘为孺子牛

1977年,杨海玲从衡阳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分配到娄底市中心医院(原娄底地区人民医院)工作。青春而充满激情的她在选择科室时毅然选择了风险大,待遇低,工作累,责任心重的儿科。风风雨雨三十四载,她如磐石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曾动摇,衣带渐宽终不悔,把自己的身心全部奉献给了爱的事业。她以娴熟的专业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高尚的医德,使无数濒临死亡的危急重症患儿重获新生。

2007年12月2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娄底市中心医院儿科病房里洋溢着爱的温馨。患有 “重症肺炎”并心、肺、脑、肝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男性患儿徐姓宝宝康复出院了!半个月前,奄奄一息的他被父母送进了市中心医院儿科病室,宝宝反复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心电图、心肌酶谱严重异常,同时还伴随着频繁抽搐,情况十分危急,接诊医生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单。面对病危通知单,家长万念俱灰,都已经放弃了抢救的念头,不抱任何希望。然而,杨主任却没有放弃,她要尽最大的努力挽救这个孩子的生命,她对自己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就应该做百分之百的努力,挽救一个孩子,就等于挽救了一个家庭的幸福,只要不放弃就还有希望。”她随即组织全科会诊,亲自制定抢救方案。在抢救的过程中,惊险重重,心跳停止的情况反复发生,为了不出现意外,杨海玲日夜守护在患儿身边,观察着患儿的每一点变化,为患儿一次又一次地调整着治疗方案。经过一环紧扣一环的精心抢救和治疗,一周后宝宝的各项指标渐渐恢复正常慢慢康复了。从濒临死亡到脱离生命危险,再到渐渐康复,这其中凝聚了杨海玲太多的心血,多天的身心煎熬让她消瘦和憔悴了不少。可杨海玲从来都不计较这些,她说宝宝的笑脸就是对她最大的肯定,就觉得自己这一切的付出都值得,所有的劳累和委屈都烟消云散。宝宝终于康复出院了,从死到生,从奄奄一息到活蹦乱跳,家长再也忍受不了情绪的波动,“砰”的一声跪拜在杨海玲的面前,握住杨海玲的手泪流满面却久久未语。是的,在此时此刻语言是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大恩不言谢,什么也不必说不用说,千言万语都凝聚在这一声跪拜中,这就是对杨海玲最大的赞誉和肯定。那情那景,历历在目,当杨海玲再次回首时,我们又怎能不感动呢?

妙手仁心三十载,织就锦绣暖人间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奉献,是杨海玲人生的主题词。选择从医就是选择了奉献和付出,而选择了儿科医生,那付出和奉献的就要比常人更多。行医三十四载,杨海玲始终都用“要把他病当已病”的医德格言指导着自己,用实际行动疼爱着病房中的每一个孩子,用爱心托举起明天的太阳。患儿就是杨海玲的全部,是她永远放心不下的牵挂,每天睡觉前,她都会打电话去病房一一询问患儿的情况,当得知没有异常情况时,她才能安心入睡。在她的概念里从来就没有节假日和周末,她把科室当做自己的家,把患儿当做是自己的孩子,她把整个身心都奉献给了爱的事业,她的敬业精神让我们为之动容。

一天中午,杨海玲在家接到值班医生的紧急电话:一个没有挂号和办任何手续的病人被家属直接送到了病房,一到病房就晕厥过去了,怎么办?杨海玲没有半点犹豫,她说,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不管有没有办手续,救人要紧,赶快给患儿安排床位,立即上氧、建立静脉通道,下达一连串的指令后,杨海玲迅速赶到病房。病人是一个11岁的女孩,患儿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冰凉,并且神志不清、血压为零,心率严重失常每分钟仅40多次,病情十分危急,杨海玲立即组织全科人员进行抢救治疗。经过扩容、升压和护心等治疗,小孩的病情终于得到了基本控制,初步诊断为阿斯综合症,但仍需继续观察并查找病因。为了对病人进行确诊,杨海玲连续三天守护在病人床前,进行密切细心的观察。第三天,杨海玲发现病人身上出现了小皮疹,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她果断地诊断为“川崎病”。杨海玲立即调整治疗方案,并采取大剂量蓉生静丙滴注、抗凝、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治疗措施。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治疗,病人终于康复了。出院时,病人家属不但全部按单交清了费用,还一再向杨海玲和医务人员表示感谢,并表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杨医师的大恩大德。

悬壶济世菩萨心,奉献人生无限爱

爱,是杨海玲生命的主旋律。她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耕耘,任劳任怨,她对患儿深怀关爱,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有人说:医生可不是那么容易当的,需要很大的责任心和爱心。是的,做医生不容易,而儿科医生则更不容易,它不仅要求医生具备爱心,还要求医生具备至善的母爱之心。杨海玲拥有一副菩萨心肠,她妙手仁心三十余载,爱始终是杨海玲人生的主旋律。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上午,一对年过半百的老夫妇,穿着破烂,怀里抱着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出现在杨海玲的诊室门口。一进门老夫妇就焦急的向杨海玲说:“医生,这是我孙子,病了很久了,快不行了,你帮我看看,这是个苦命的孩子,爸爸是聋子,妈妈是疯子,求求你,你一定要帮我治好他。”杨海玲抱过孩子一看,孩子嘴唇乌青,骨瘦如柴,已经病入膏肓了。杨海玲一看这孩子,随即决定赶紧住院治疗。当要他们去办理住院手续时,爷爷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了带着体温的三百块钱,含着眼泪说:“这就是我的全部了,家里没有经济来源,这是我们家这几年的全部积蓄,我就这么多了,如果钱少了治不好呢我也不怪你们,钱用完了我就带他回去,但请你们一定要帮我治,我家以后就全指望他了”。三百块钱对于孩子的病来说真是杯水车薪啊。听到老人的诉说杨海玲心里难受极了,在眼眶里打了很多个圈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流下来。杨海玲哽咽着对老人家说:“老人家,你放心,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可能,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医药费的事情你不用担心。”回到科室,杨海玲马上向医务科报告,取得医院领导支持,尽量减免医药费,并安顿好老人的住宿。同时,她立刻召集全科医务人员开会,动员大家为病人捐款捐物,自己带头捐,大家都积极响应,你几百我几百,不到一会的功夫捐款就达到了几千元。第二天,大家又从家里带了一些全新或者半旧的衣服送给家属。到了吃饭时间,医生护士们都会主动的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带饭,给孩子冲奶粉,精心的照料着他们。疼子心切,虽然孩子已经脱离危险了,但孩子的奶奶还是担心孙子的病情,整天都是以泪洗面,杨海玲一边要给孩子精心的治疗,一边又得照顾孩子的饮食,一边还得安慰家属,作为科主任还得忙自己的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孩子终于康复出院了,此时,杨海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仿佛在告诉大家,这一切都值得!

大约半个月后的一天傍晚,科室的同事告诉杨海玲有个不会说话的青年男子在找她,背上背着一个黑黑的油桶。一见到杨海玲,青年男子显然有点激动,嘴上不停的咿呀着拿笔在纸上写:你是杨医师吗?杨医师也在纸上写:是我,什么事?青年男子指指背上的油桶又写:我是你抢救的小孩的爸爸,谢谢你,这是我家自己榨的三斤茶油,送给你。善良的杨海玲心头一热,眼睛又湿润了,望着这个跑了三十多里山路来看他的青年男子,她感慨万千。她明白,这是他们全家人的一片心意,虽然不是很贵重,但这情意就如同这桶茶油一样浓浓的满满的,如果不接受,这男子肯定是不同意的。杨海玲接着在纸上写道:好的,我收下了,你先到这里休息一下,等等我。杨海玲收下了,轻轻的三斤茶油对于平常人来说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可此时此刻杨海玲觉得是如此的沉重,仿佛提在手里的不是茶油而是一颗千斤重的巨石,压在她的心头,让她有点窒息,让她感动,是的,这份情意实在是太沉重了。她噙住眼泪,跑到医院里的小卖部买了牛奶、淮山米粉等送给他,并反复交代一定要好好照顾孩子,临走时还不忘塞给他车费,让他坐车回家。

她是人间的天使穿着圣洁的白衣,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把生命之光再次点燃,托起生命中冉冉升起的小太阳。

她是鲁迅笔下的孺子牛,默默无闻无所图,奉献人生无限爱。

她是李商隐诗中的春蚕,吐尽心中万缕丝,织就锦绣暖人间。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