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总是面带微笑对待工作
护士在给束缚病人喂饭
人们一提起精神病人,难免会产生很复杂的情感——怜悯、恐惧。益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病专科的医护人员却常年要面对这一特殊群体,面对工作中的高风险、大压力、低待遇,他们从无怨言,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
“没有一位医生或护士不挨打,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是精神病专科的护士对记者说的一句话。“我没有病,快放了我,我要走。”5月底的一天,中午12时多,一名年轻的精神病患者被送到精神病女病区,她头发蓬乱不堪,身上的衣物早已被自己撕扯得不见了踪影,一进门,她就发狂似的大声叫嚷。“快按住她。”护士长尹卫华想让她安静下来,替她洗头穿衣,却被她在身上抓伤了好几处。见此情景,4名护士拿来了一条绑带,大家一边把她小心地推到床上,一边用绑带把她绑到床上。可还没来得及绑她的手,她又挥舞着双手抓伤了这几名护士。最后大家齐心协力总算把这位病人情绪稳住了。
“每送来一位精神病人都是一场战斗,被抓伤、咬伤是常事。”尹卫华告诉记者,精神病人往往会有许多意外举动,把你亲切的微笑、善意的问候当成别有用心,把你端上的饭碗打翻在地,几乎所有精神病专科的医护人员都遭受过病人的打骂,但他们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社会边缘群体"就像娇嫩的小草,需要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医务科、质控科科长,兼精神病女病区负责人尹彬华告诉记者,精神病专科的医护人员从不计较个人安危与得失,始终牢记“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视病人为亲人,把病人当朋友,为病人喂饭、喂药、理发、穿衣等,施以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用点滴小事温暖病人,抚平病人的心理创伤,使他们能尽快康复,回归社会。
病人好了他们最高兴
2010年底,一名精神病人住进精神病女病区,经过该区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与治疗,没过多久,她就治愈出院了,不仅生活恢复了正常,还能帮家里做农活了。家属兴高采烈,专门送了一面锦旗到医院。
“看到病人们病情缓解和好转,看到家属们满意的笑容,我们就觉得自己很了。家属兴高采烈,专门送了一面锦旗到医院。
“看到病人们病情缓解和好转,看到家属们满意的笑容,我们就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什么委屈都忘了。”精神病男病区的护士李桂明说,整个精神病专科只有58名医护人员,却要治疗和护理200多名病人,与国家标准每床0.44个医护人员差距很大,医护任务很繁重。“许多精神病人到了精神病医院,却不承认自己患了精神病,因而对为他们治病的医护人员产生反感,甚至有敌对情绪;还有的精神病患者因出现幻觉、错觉,常常把医护人员当作他们过去生活中的“敌人”她说,医护人员一年不知要因此被病人袭击多少次,护士差点被病人戳瞎眼睛、医生被病人咬伤手腕的事情都发生过。
“只要看到他们好了,无论有多大的压力和恐惧感,我们都能克服。”尹卫华说,一有病人长时间不吃饭,医护人员便担心,怕病人营养跟不上身体健康会受影响,就要想着法子给病人喂牛奶等,为他们补充营养。
“精神病人能够痊愈、不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偏见,是我们最大的希望。”精神病专科的医护人员表示,精神病人的治疗与康复,不仅要靠药物治疗,还需要社会的重视与关爱,以及病人家属的精心照顾,病人康复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们深有感触:康复一个人,解放一家人,稳定一大片。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理解、支持、关爱精神病人,消除偏见歧视,为精神患者重返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