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邵阳县与祁东县交界的四明山下,有一位精明强干的女强人,她不但自己带头发家致富、想尽办法让村里群众富,而且创造条件招商引资让乡里富,她就是市、县人大代表,罗城乡铜锣村支书--刘秀云。自己要先富起来刘秀云是2001年当选为罗城乡铜锣村的妇联主任,秘书兼计生专干。当时她在株洲服装厂当师傅,月工资5000元,家道在当时也算是殷实。但当时县委县政府为响应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号召干部去调整产业结构或下海经商。乡镇强调村干部要选两带型(带头致富,带动他人致富)干部,有领导看到刘秀云家道殷实,个人素质高,有自己的想法,就对她说:“刘主任,现在政府要确立一批两带干部,乡里的年轻干的村干部比较少,你若能自己办些什么厂啊,让自己富了,那才是村干部中的佼佼者,怎么样,可不要让乡政府失望啊。”刘秀云本是一个不肯轻易服输的人,一听这话,马上向领导表态,不但要让自己发财,也要让附近的老百姓发财。可是做什么呢?刘秀云想来想去,觉得自己目前最大的优势是人缘广,与一些市场上打拼的老板关系处理得不错,于是就决定利用与他们的人脉获取市场信息。经过多方努力,刘秀云找到了湖南榄菊蚊烟厂,当时刘秀云并不认识厂里的人,厂方也不愿把时间浪费在一个与自己没有一点联系,名不见经传的人身上。于是刘秀云连续几天到生产部找经理,精诚所至,经理终于答应将刘秀云列入成员供应商的行列。不过提出要在10天内见成品,否则以后就不要纠缠。面对这么苛刻的要求,这个当时对蚊烟制作一窍不通又没有办厂经验的倔强女人毫不犹豫地应了下来。回来后,刘秀云在一天之内就在白仓镇租赁厂房,聘请技术工人,购买生产设备、原料,没日没夜,人也黑了瘦了,别人劝她休息一下,她说:既然已经到了这地步,我只有把事情做好,男人能够做得好的,我们女人也照样能做好。经过十天十夜的苦战,当第一批成品被送到榄菊生产部经理面前时,这个经理大吃一惊,原想以此难倒刘秀云,让她知难而退,没想到这个倔强的女人却真的做到了。于是,刘秀云掘到她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蚊烟加工厂办得有声有色,她本人也赚得盆满钵满。2008年,已当选为铜锣村支书的刘秀云有了更大的舞台,当时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已有一定资本的她利用老公在株洲服装厂做过服装厂师傅,拥有一定市场顾客的优势,打算在株洲办一家服装厂,老公一听之后马上反对,服装厂比蚊香厂要难办得多,蚊香厂不过是代工,制作工艺不难,而服装厂从原料、制作、管理到销售都比较难,市场瞬息万变,再加之办服装厂的人特别多,竞争比较激烈。尽管老公反对,但是她的倔强劲儿又上来了,一锤定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干脆,把白仓的蚊香加工厂转让了,一心一意办个服装厂,风险程度高,但回报也高。2008年4月,她家的服装厂终于开工了。作为支书的她不可能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到株洲,于是,她和丈夫只有通过电话联系,策划、出点子等,这些事就落在她身上,而丈夫则更多像一个执行者,对于她这样初办的厂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是不能靠低廉的价格来取胜的,只有质量好,才能赢得市场,而由于对她丈夫近乎苛刻的质量要求,不少技术工感到不满,甚至有人不辞而别,厂里遇到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一道坎,刘秀云知道,如果这第一道坎不能迈过去,厂子将成为被淘汰者,于是,她又请了假赶往株洲,当了一段时间的“厂长”,她一改过去厂里冷冰冰的管理模式,而是变得人情味十足,工作之余,她和工人们交心谈心,谈到厂里的难处,谈她过去办厂的经历,也和她们谈家里的情况,不知不觉,工人厂里的严格要求有了新的认识,慢慢的,产品的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市场的销路也不愁了,工人们都称赞厂里的女老板是个“比男人还强”的女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年厂里盈利50万元。要让群众富起来自己虽然富了,可是她看到村里大部分人都还没有富裕,觉得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村里有一五保老人叫唐仁发,60多岁,独自一人住在离村子七、八里的大山岭里,2003年夏天,年久失修的老屋经不起一场暴雨倒塌了,横梁刚好砸在唐仁发的身上,将其右胳膊砸断,他来找村干部,刘秀云刚从株洲回来还未进屋,看见唐仁发砸断的胳膊,心痛的要命,立即安排他先去就诊,然后找到乡民政办领导为其拨了500元,细心的刘秀云没有将钱付给唐仁发本人,而是帮他买了300斤米,且米也是分几次给他,怕他酿酒,剩下的给他做零用,而后她本人又资助100元,加上村里解决的200元为其付了医药费,考虑到唐仁发房屋已倒塌,且住在山里没人照应,又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帮其在老屋堂弄了间屋住,现在老人家一提起刘秀云就激动流眼泪。村里还有个五保户唐昌丁,无米下锅,在挨家挨户收“五保户粮”,刘秀云了解情况后,当即拿了100元给老人(当时,晚稻市价50元/百斤)。像这样几年来,她一共资助村里的五保户、特困户、孤孩等五千多元。群众的疾苦,村民的贫穷,刘秀云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她知道光自己富起来还不够,要让村里的群众都富起来才好。2003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这可是件大好事,可当时有一部分人对这个政策不相信,不愿搞,刘秀云和几个村干一商量,决定由村里先请专业队挖坑把树苗种上,可这工钱从哪出,村集体没有一分钱,于是她又从家里拿出12000多元垫付了工钱,事后有人笑她既然冒风险垫了这么多钱,不如当初自己承包了还可以赚笔钱,现在冒风险的是她,以后赚钱的是老百姓,更有好多人替她担心这钱以后收不回了。回想起来,她笑着说:当时大家都骂我傻子。在她的努力下,铜锣村完成退耕还林800多亩,现每年有退耕还林补助款78000多元,加上在退耕还林地里,还鼓励农户种植花生、大豆等耐旱作物,村民人均增收300元。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充分利用本村的石料资源,2002年6月份,铜锣村没有向老百姓筹一分钱,修建了一个碎石场,为省钱,他们自己修路,刘秀云带头参加,一天劳作下来,手臂酸痛的要命,碎石场实行租赁经营,每年村集体可得承包费5800元,同时她们还注意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年轻人多学技术,学好技术到外地去打工,现村里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有200多人,每年从外地寄回汇款八、九十万元,形成可观的劳务经济。功夫不负有心人,铜锣村村民生活开始富裕起来,看,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平整的村道修进了院组,自来水进了每家每户,农电网改造也搞好了,老百姓用上了放心电。多办企业才能国富民强2002年,刘秀云当选为邵阳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同年冬天又当选为邵阳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刘秀云深感不能辜负人民对她的信任,几年来她肩负人民的重托,经常深入调研,走访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为民代言,为我乡、我县的经济发展谏言献策,她常说:“要多办企业才能国富民强。”。为改变经济发展环境,近年来,她在市、县人代会上就乡村两级负债、道路修建、农电网改造、学校危房改造、人畜饮水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议案和建议22条。为提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的建议、议案,她常常奔走在农家院落,进行实地调查,并向有关专业人士请教,进行可行性分析。2002年,她联合其他代表提出的《关于省道S317五罗段修建和罗城乡石背江护堤修建工程的建议》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现S317五罗段已全部修复,实现炒砂路面,往常坐车从五锋铺到罗城需1个小时,现只需15分钟,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而易见;石背江防护堤工程上游2公里段也已竣工,它集防洪、灌溉于一体,沿线群众受益匪浅;2005年县十四届四次人代会上,她联合代表提出的《关于罗城乡大塘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建议》也得到了上级领导认同,现一所新的学校—明德小学已于2006年春可竣工投入使用,解决了邻近7个村的1000名小学生读书的难题。“巢”筑好了,就要引来“凤凰”。2008年,恰好我县要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当年县里有老板栽植油茶林在长沙买的幼苗要3.5元一株,她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次机会。当年冬天,她四处联系,终于联系到长沙一唐姓老板到铜锣村兴办一个育苗场,当时唐老板提出要村里帮他租50亩田地,但由于村里地本来就少,不愿意出租,别的村干部没有把握,刘秀云满口答应,她带着合同一户一户地上门去做工作,有些群众不在家,她就带着合同不顾天寒地冻跑到地里去跟人家谈,终于成功地为唐老板租了50亩连片的田地,在了解到企业没有育苗场地和嫁接场地时,她主动提出将村部办公楼和楼前的空地借给唐老板用,唐老板十分感激:“刘支书,您对我们企业的工作真是支持,有您这样的支书,我们企业想不发展都难啦!”2009年春,唐老板的育苗场嫁接了110万株苗,成活80万株,为近10000亩新造林提供了优质苗,企业也大赚了一笔。在她的努力下,又有投资达200万元的源丰电子厂及一家代工企业落户罗城。2009年她被评为罗城乡招商引资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十佳女村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