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费更少,就诊路更近”
近日,攸县城关镇居民杨大娘惊喜的发现,过去患感冒到镇卫生院打点滴,花去医药费126元。这次患感冒到该医院打点滴,同样的药,却只花了63元。“没想到药价降了这么多,降幅这么大!”拿到费用单的杨大娘还有些不敢相信,药价差别这么大。
看病有两怕:一怕看病贵,二怕看病难。贵在钱,医院药品价格高,一进医院门,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几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难在远,许多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简陋、环境差不说,少数医护人员技术差还态度蛮横。不少群众患病后,只能上县城医院或市里的大医院就诊。坐车、排队挂号、候诊治疗,一来一回,几天时间眨眼过去。
根据省市统一安排,攸县被定为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第二批试点县。全县在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今年8月份以来,我县根据中央、省、市关于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和医保支付政策,启动了“一般诊疗费”,将乡镇卫生院原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一般诊疗费标准暂定为10元,由患者自负2元,其余8元纳入其所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
“钱从哪里来?”——政府给力财政保障
“让百姓得实惠,让医院得发展。”攸县统一认识,让药品费用“降下来”,让群众满意度“升上去”,实现“双赢”。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是一项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不仅老百姓得了实惠,也有利于医院的良性发展。医生现在只关心把病看好,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售药提高自己的工资。刚开始有的医生还担心失去药品收入后,巨大的资金缺口怎么补。后来政府给他们吃了“定心丸”,现在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把精力投放到提高服务质量上去了。 长期以来,“以药养医”的“潜规则”让医院变得越来越功利,其公益性逐渐减弱。医院要经济效益,只能从药品收入下手,一张张“大处方”成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最根本的原因。
“医改工作是富民强县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定要做好、做实。我县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本级财政补偿款要比周边县市高。”县委书记邝邹飞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要确保老百姓的利益不能受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能受影响,政府的财政支持一定要及时到位。 除上级补偿资金,全县财政按照编制人数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预算了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乡镇卫生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本级财政补偿。今年上半年,我县财政预拨了986.77万元补偿款到各乡镇卫生院,同时加强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成立乡镇卫生院会计核算中心,全面实行乡镇卫生院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实现了“院财局管”。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县各乡镇卫生院直接让利患者1863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药品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38%,较去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门诊次均费用下降44.58元,降幅达40.92%;住院次均费用下降300.46元,降幅达33.15%。
“人往哪里去?” ——优化服务“圈住”病人
“以前我都是开车去长沙的大医院看病的,这是因为县医院的服务态度不好,一上来啥也不说,给你开一大堆处方,钱花了不少,病却不一定能治好。”在县城做生意的李老板指着医院墙上的药品价格明细表说:“现在好了,在县里的医院看病都是对症下药,不会再开大处方;了,而且服务质量也有提高,比去外地看病节省不少。”
医护人员只想着提高收入,就做不到因病施治,导致医疗质量下降;医疗质量下降,卫生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就下降,导致病人大量流失;病人流失,不仅导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而且导致卫生院人才流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欲树之高,必置其根。要让医改达到惠民的目的,就必须从医院下手,从根基做起!”县人民政府县长胡湘之认为,既是恶性循环,就没有让之存在的道理,必须从根本上切除这个循环链。
全县执行新的药品价格政策以来,药品实行集中网上采购、统一配送后,渠道逐步趋于统一。按服务人口千方之一点四的标准重新核定乡镇卫生院的编制,由物价局及时核查库存药品,出台基药价格公示制度。并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了三家基本药物配送公司,由各卫生院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按程序及时采购基本药物。
对医务人员实行绩效管理,全面推行预安销号、绩效考核制度,把医疗服务数量、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作为考核指标,各卫生院和医务人员根据疾病诊治需要“按需配药”。药品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切断了药品销售的利益链,特别是一般诊疗费的实施,更是有效遏制了开“大处方”、过度输液等现象。 全县乡镇卫生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常见病、多发病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率明显上升,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的门诊量上升30.85%,住院量上升24.84%;医疗服务收入同比增加500.8万元,增幅达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