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县第九中学关爱“留守孩子”工作纪实6月10日,参加完高考回到家的洞口县第九中学高208班学生谢海兴奋地说:“这次考试很顺利,这得感谢我的班主任李少文。”他说要不是班主任老师的关爱,像他这样的“留守孩子”早就辍学了。 洞口九中学生90%来自农村,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有些家长一年、甚至几年没有回家,和孩子感情疏离。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与家庭的监管,这一群体普遍存在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洞口九中连续几年来都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心动人、以爱育人、以情感人”活动,为留守孩子营造“家”的温暖,使他们快乐地学习、幸福地生活。
“以心动人”细谋划 2010年寒假 ,因突降大雪 ,交通中断 ,学生回家受阻 ,洞口九中及时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115名教师不畏严寒 ,总行程10000多公里 ,足迹遍及全县各个角落 ,将被困学生全部安全护送回家 ,用爱温暖每一个留守孩子的心田。严慧健 、胡剑飞 、肖崛文等三名教师一组从早晨8时开始出发 ,虽然白雪皑皑 ,到处冰天雪地 ,手脸冻得通红 ,但他们内心都燃烧着团团热火。学生付陈懿 、向梦凌家住山门镇横溪 ,因冰灾通信基站受损 ,电话联系不上 ,只知道地址 ,不知道具体位置 ,他们只好边走边问 ,到向梦凌家时已经是夜里9时多,此时他们还没吃晚餐。老师们的深夜造访 ,让学生及家长十分感动 ,表示一定 全力配合学校教育工作。 高二220班的肖先觉因多次严重违反校纪校规 ,被学校开除。但他及时认识到了错误 ,下决心痛改前非 ,多次和父亲到学校请求再给一次读书的机会。出于对学生的前途着想 ,洞口九中最终给了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全班同学在他回到班集体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班主任每周对他的表现进行小结 ,让他向政教主任进行思想汇报 ,一月一总结。在师生的关爱下 ,肖先觉变得有礼貌了 ,学习也进步了。高一226班学生戴传洋在高一入学时语 、数 、外三门课总分90分 ,文化成绩很差。班主任王月娥老师经常找他谈心 ,鼓励他,多次为他做热腾腾的饭菜。戴传洋深受感动 ,发誓努力读书 ,成绩快速提高 ,这一学期从年级倒数第一名上升到班上前30名。
“以爱育人”强部署 近年来,洞口九中对农村留守孩子的关爱处处存在,力度不断加大。 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孩子工作领导小组,各班以班主任为中心 ,成立留守孩子助教工作室 、心理咨询室 ,安排专门心理辅导教师。学校还以校团委为平台 ,积极开展互勉互励、留守孩子如何做好自己”知识抢答赛 、人人献爱心 、感恩父母等一系列活动 ,极大地提升了留守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开设专门的德育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爱国教育、健康教育 、感恩教育 、安全教育 、礼仪教育等系列视频 ,帮助孩子开阔视野 ,坚定信念 ,增强信心。同时该校还开展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子活动,督促其学习。胡文同学是高一226班学生,性格内向,曾经被高年级学生恐吓,吓得不敢来校读书。班主任王老师和她结成了对子,王老师多次打电话跟她沟通都没有成功。最后,王老师上门面对面交流沟通,大约进行了2个小时的开导,胡文终于打开了心扉,说明了不读书的原因。现在时常能在王老师的办公室、学校操场上看到胡文与老师及同学们开心交谈的场景。该校还通过红色教育基地,为留守孩子进行爱家、爱校、爱国教育,每个星期组织学生去光荣院看望退休的老战士和烈属,为老人们准备精彩的节目— — — — — 唱歌 、跳舞 、演相声 、说小品 ,扫地 、洗衣服 、浇花等活儿大家抢着做 ,一些老人和学生都成 了“忘年交”。
“以情感人”细管理 该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制度和结对帮扶机制,发动城镇学生与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心连心”结对,形成了“学校-年级组长-班主任-孩子”、“科任老师-家长-监护人-孩子”等主体管理模式,高二219班家在县城的学生罗萍和家在江口镇的学生罗娇娇 ,肖文政和付陈懿等通过结对 ,增加友谊 ,县城的学生经常邀请留守学生去自己家里加餐,让父母也加入关爱行列。留守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增强了自信心。学校开通“家校通”电话,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爱和心理疏导,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亲情桥梁。210班的学生罗良是个“网虫”,能连续几天上网,父母伤透了心。班主任朱秋凤经常和其父母联系,只要放假必定会电话告知罗良的父母何时放假,放假几天,何时返校,交待得一清二楚,并经常半夜去网吧跟踪。通过家校“联手管教”,终于让罗良体会到老师、家长的良苦用心,痛改前非,发奋图强,通过了2011年的单招考试,现在已经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了一名准大学生。 此外,该校还联动各部门开展关爱行动,司法部门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每学期安排1次以上法制教育课程;公安、文化等部门抓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请心理辅导专家来校讲课,帮着分析、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定期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联系举行有趣快乐的活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提供生活补助等措施,提高对家庭困难留守儿童的扶持力度。 通过一系列的关爱活动,留守孩子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把自己当做学校的主人,融入了学校这个大集体。目前全校留守孩子的情绪稳定率、自律自信率、自主学习率以及对外务工家长的满意率大幅上升。5月20日,该校被评为“邵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