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面积留守学生在乡村学校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孩子普遍缺乏父母关爱,受教育面窄,家里长辈一般除了一日三餐概不过问。在加强对留守孩子更深层次关怀上,位于湘西地区的龙山县三元乡九年制学校已布置好长期开展“送给爸妈一句话”寄语活动的方案,课堂内外,时刻贴近875名留守孩子的真实心怀,拟每月评选一次,张榜公布10条有代表性的。广播站播音有关留守话题也必不可少,设立留守孩子“心语箴言版”。倾听留守孩子的呼唤,就是获得教育信息的最佳手段,关注留守教育薄弱点,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让全社会一起投入进来。
由于交通不便,山大田渺,地方落后的面貌牵制着教育的进步,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大多下海务工。龙山县三元乡几乎盘旋着起伏连绵的山脉,加上落后的经济现状,把所有的房屋、街道打扮得荒凉一片。仅2万人左右的穷乡村,住户分布得又稀又散,有时候一里山路走来见不到一户人家。务工父母在校已占九成,孩子们从小没有父母的好好关照和爱心哺育,变得散漫无度,学习自觉性差,脾气、性格极易受社会熏陶变坏,生活安排没有规律,在校寄宿时除了教师督促外,家中学习意识荡然无存。爷爷奶奶老一辈只能管住吃穿,迫于劳动也无暇顾及其他,随心所欲的心理导致个性偏离常态,日渐疏远念书甚多。这些留守孩子丝毫无社会意识,追逐不良习气,有的染上陋习,有的性格变孤僻,无上进心,难以与老师沟通,形成了素质教育的另一个代沟——思想素质的社会隔阂。教育阵地的推动力,就是让留守孩子在校有家的温暖,师生沟通紧密,把互通的桥梁搭建好,变成学生内在心灵的找寻、补给、体谅与关爱门槛。
学校这一举措,不刻意要求留守学生能否写出优秀词句,只要对爸妈说的是内心话就行,越真实越好。每天学生可以把自己心里话以稿件形式投到校广播站。“留守孩子心里话”专栏正式开辟,让大家一起来关心那些缺少父母爱,内心困窘的孩子,共同创造一片能播种留守孩子心灵绽放的温暖晴空。另外,班主任课外时间为留守孩子多疏导一下心里,利用活动表演、知识问答、个别引导、班级谈论、学生悄悄话和写心理日记等形式,挖掘心声,摸索出一种带动留守学生爱校、会学、好进步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构建全社会的留守学生关怀机制,已势在必然。就是有再多的财物,也买不到孩子心灵深处的空虚迷茫,就是有再良的优裕环境,也止不住留守孩子思想出轨的诱惑。孩子们所需要的内心完美,即便是再差的环境,再苦的日子,有了丰富精神营养的补给,无形的力量吹生出的向上激情将改变脾性、思想、意识的大幅度提升。有了关心留守孩子的决心与毅力,伴着长期倾注的真挚赤诚的爱,付诸到实际行动中的各个角落各个空间。星火传递,唤起社会群体承担起救助留守孩子心灵的一份责任与使命,把“心里话沟通“藏在活性教育的脉络里,因人而异的改变,对于推动留守教育的不断深入将产生深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