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苗族文化走出深闺——花垣苗家女石艳琴传承民族文化小记
作者:花垣县妇联      发布时间:2010-11-22 08:26:25

“赤橙黄绿青蓝紫,丹青写处是精神。”丹青是一种绚丽的色彩,丹青是一位灵巧的画工,丹青更是一种始终不渝的精神。在苗族农家女石艳琴的理想里,丹青变成了传承苗族文化的巧妙方式。年已40岁的她,多年来,打工筹钱探寻传承苗族文化新路,背负巨债创建山水写生基地,她巧借丹青传承苗族文化的事迹已在花垣“百里苗疆”传为美谈。

近日,带着浓厚的兴趣,笔者走进石艳琴创办的湘西大龙山水写生基地,但见近百名丹青妙手泼墨挥毫、潇洒自如、情随景移、如痴如醉。苗族民居、苗族服饰、苗族姑娘、苗族鼓舞等一系列蕴含丰富苗族文化元素的人物、场景在这些艺术家的笔下变成了一幅幅美丽多彩的美术作品,被他们带出了湘西、走向了世界。石艳琴以熟生趣:“你看,我终于让苗族文化走出了深闺。”

石艳琴是花垣县排碧乡四新村的一位苗族农妇,爱人也是该县吉卫镇的一位苗族青年。他们从小生在苗疆,长在苗疆,对苗族文化可谓耳濡目染。生动有趣的苗族古老话、朴素大方的苗族绺巾舞、精美绝伦的苗族花带、强悍机敏的苗族武术等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冶了这对土生土长的苗家儿女。他们觉得这些苗族文化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于是,石艳琴夫妇2人先后到浙江、江苏等地一边打工筹备经费,一边寻求传承苗族文化的路子。

2010年3月,受一位美术家的鼓励和指点,石艳琴夫妇开始把传承苗族文化的想法变成了实际行动。他们先是用打工积攒下来的20000元资金,在花垣县补抽乡兴中村将原大龙乡政府的闲置房地全部租了下来。后又投亲靠友,先后借了28万元,添置了苗族服饰、苗族斗笠、写生器材、写生用单车等物品,装修了画室、学员宿舍等。同时聘请苗族舞狮队、苗鼓队、苗歌手、唢呐手等适时参加苗族文化展演,为写生者提供民族文化素材。2010年4月20日,夫妇2人创建的湘西大龙山水写生基地正式运行。首来基地采风的画家王锡忠盛赞:“大龙山水写生基地是国画写生的最好去处。”

为尽快让苗族文化走出深闺,石艳琴夫妇先后了解了安徽“红村写生基地”运行情况和经验。结合实际,他们采取四大免费服务措施广引丹青妙手:免费为带队来基地写生的艺术家或学员提供餐饮;免费为来基地写生的艺术家或学员提供购票服务;免费为艺术家或写生者寻找写生模特或特色景点;免费为写生者提供相关景点导游。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许多艺术家的肯定。自4月20日以来,长沙涉外经济学院、南方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湖南邵阳学院、华南农业学校、武汉大学等10多所学校的美术学员和教师以及多名艺术家共1200多人先后来基地采风、写生。从此,沉寂的苗山热闹了起来。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曾驻兵的高岩村苗族吊脚楼跃上了艺术家的写生本,吱哑作响的苗山水车转上了画家的熟宣纸。腾跃的舞狮队、欢叫的唢呐手等一一变成了艺术家们的传世墨宝。

10月26日,石艳琴的写生基地迎来了200多名邵阳美术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这些师生一到基地就被这里的苗族文化所感染,纷纷要求石艳琴引他们去赶“边边场”,寻找苗族文化素材。当石艳琴看着家乡的苗族文化遗产,在学生或画家的笔下变成一幅幅精美的作品,被成群结队的学生或艺术家带出湘西、走向世界的时候,她高兴地说:“我再苦也值得,因为我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同时,她以一位普通苗家妇女的真诚服务,获得了中南大学粟多辉等多名艺术家的山水画作品。而一位姓满的60多岁的苗族阿婆也因画家的云集做了当起了业余模特儿,在家门口就了业,每次当模特儿兴之所至时,她都会高兴地唱出几句悠扬的苗歌。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