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青春——记北湖区女大学生村官何琳琳
作者:北湖区妇联      发布时间:2010-11-04 09:19:04

何琳琳,女,瑶族,现年24岁,本科学历,2008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同年7月考取郴州市北湖区选聘生,先后担任石盖塘镇万寿桥村、五星村村主任助理;2010年考取湖南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现任北湖区南溪乡政府党政办副主任。作为一名响应国家号召下基层锻炼的大学生,该同志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为村民开展远程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先后引进了冬种绿肥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水稻统防统治项目、水稻品比项目、玉米高产栽培项目5个科研项目,为村里引进黄金梨项目,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拥护,曾先后代表北湖区选聘生参加了全市选聘生新春座谈会、省首届女大学生村官能力建设培训班等,其事迹被《今日女报》、《长沙晚报》、长沙电视台、郴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一、以改观念为先导,开展宣传教育    

万寿桥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但是近年来受大环境影响,村民的种植热情一年不如一年。该同志了解到村民的想法后,利用担任万寿桥村远教员这一契机,每月开展2次远教活动,为村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新思路、新技术。通过播放红星网上农民发家致富的记录片,重新燃起了村民依靠农业这个老本行走致富路的希望。同时,该同志利用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积极协助区农业局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同时根据村里种养殖户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打造学习计划,使他们学习到最新的种养殖技术。在万寿桥村任职一年多以来,共组织和参与新型农民培训22次,培训人数880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

二、以改方式为支撑,力促科技兴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才能带动生产力。到村后,该同志利用2个多月的时间,走村串户,与村民话农活、嗑家常,实地了解村情民意。她了解到万寿桥村虽是一个水稻种植大村,但是种植种类较为单一。为了提升农业种植技术含量,该同志积极与上级科技部门取得联系,创建了北湖区首个冬种绿肥高产栽培片,受益面积达700亩。通过种植绿肥,每亩可提高稻谷产量5%,仅此一项,万寿桥村2009年水稻产量就增产2万斤。之后,她又在万寿桥村创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核心示范片,面积1000亩,其中试验面积18亩,中稻品种为高档优质稻。为了取得良好的种植示范效果,该同志认真选取有能力的种植大户开展示范种植,与他们一起下田插秧、打药杀虫。经过努力,试验田的平均亩产平均550公斤,最高产量达到650公斤,每公斤稻谷单价达到2.4元,大大提高了亩产值。通过示范重视,这项技术顺利在全村推广。此后,该同志在万寿桥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过程她都亲自参与。先后开展水稻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项目,通过开展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有效预防了稻飞虱等病虫害,降低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引进了水稻品比试验项目和玉米良种高产栽培试验项目,通过试验筛选出了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起到示范栽培作用,避免农民盲目购种,节约种田成本;通过示范栽培甜玉米新品种,为村民找到了新型致富路,试验面积6亩。     

三、以树产业为重点,开展创业实践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到村后,该同志发现万寿桥村没有一项支柱产业,她想“村里要想有发展,没有支柱产业是不行的”。2008年9月,该同志参加了市农业局举办的“郴州市首届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班”,在培训班上,她听取了众多种养殖大户的成功事例,同时利用周末时间,多次到其他有规模的农业基地进行实地考查。经过该同志的多方协调,上级农业部门决定在万寿桥村成立黄金梨基地,由她担任技术指导。果苗种下去后,从育苗到剪枝、上架,从施肥、浇水到观察,她全部亲力亲为,在她辛勤汗水的浇灌下,第一批500株种苗全部成活。在她的带领下,万寿桥村黄金梨种植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正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为了改变村集体经济不强的现状,该同志又与村支两委一道,多方协调,筹集资金10余万元,同时号召广大党员投工投劳,共同维修好村礼堂,并将礼堂对外出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