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潇寒,岳阳市梅溪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从1994年走上三尺讲台那天起就下定决心:“要在自己所钟爱的教育岗位上用心耕耘,无悔奉献,报答党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回报生我养我的一方沃土。”15年来,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用真心守护着这平凡而又神圣的事业,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诠释了一名女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1994年9月,刘潇寒从岳阳师专毕业,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了岳阳楼区梅溪中学。从此,她就在这所偏远的乡村中学扎下了根。
15年来,刘潇寒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兼任了12年的班主任和7年的校团总支书记。她深知: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胜于母爱。这种爱,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因此,对待学生,她既当严师,又当慈母,总是做到满腔热忱,关怀备至。在刘潇寒所教的班级里,无论学习的优劣、家境的贫富;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插班生,她都一视同仁。在学习上,她从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漏批一份作业,让人人都有进步;在生活上,她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嘘寒问暖,做他们的慈母。
2001年教初三时,刘潇寒班里有一名学生叫赵世利,好动贪玩。一天玩球时摔伤了手臂,她急忙将他送到市一医院,医生经过诊断说是骨折了,需马上住院,住院押金至少一千元。刘潇寒知道赵世利的父亲常年在外,只有母亲一人带他,给他母亲打电话总是关机。当时她身边根本没有那么多钱,而老师们又已经下班了,最后只好给家住学校对面的曹老师打电话借钱,办好住院手续。一切安排好后医生要给他接骨,而此时他的母亲还是没有联系上,医生便让刘潇寒按住他。看着孩子痛得嘴唇发白,豆大的汗珠往下淌,却懂事的不肯大声喊叫,刘潇寒当时的感受真象自己的孩子在遭受痛苦一样,心疼得直流眼泪。赵世利反而安慰我:“老师,没事,我不疼,你别担心。”接好骨,打上石膏,扶他回到病房打上点滴已是晚上8点多了,刘潇寒又急忙到外面给他买了饺子。伤的是右手,左手又插着针头,刘潇寒就一个一个地喂他。出院后的赵世利将这件事写成了作文,文章充满了真情实感。他说刘潇寒是他所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件事,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老师。从那以后,他学习努力了很多,被评为“进步快学生”。刘潇寒就是用心理学上讲的爱的迁移,以自己无私的付出赢得了学生一生的爱戴。
有人说谁教的学生就象谁。作为班主任,刘潇寒是一个性格开朗、真诚坦率的人,她希望她教的学生将来都是心胸宽广、真诚待人的人。在刘潇寒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任意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和她辩论,只要能讲出道理来。刘潇寒的真诚、坦率打动了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经常迸发出许多难能可贵的思维火花。
因为有爱,作为一名女教师,刘潇寒对学生的理解宽容的面更广、更深。学生王刚因为怕父母看到自己很差的成绩而伤心,在试卷上改掉了分数,刘潇寒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出他的实情,而是背地里对他进行耐心的批评教育,维护了他的自尊,使他怀着一份感激而走近真诚。面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刘潇寒总是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从不歧视他们,从不以简单粗暴的批评解决问题,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他们找回自信。许小宇本来是个聪明活泼的学生,因迷恋上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一天居然逃课了。刘潇寒与家长一道,寻遍了大街小巷,终于在一家网吧里找到了他。接下来的日子,在老师与家长的共同爱护下,他无法再进入网吧。有一天,他在日记中透露出无法忍受的痛苦,甚至想自杀。刘潇寒在改过日记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及时找他谈心,并在双休日将他领回家中,给予他朋友般的真诚、母亲般的关怀。另一方面,针对他爱面子,课堂上多让他发言,多鼓励他,并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他的精力逐渐放到了学习上,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居然由原来的60多分提高到80多分,而且再也不提上网。这一巨变,令家长感动不已,他们以一个农民特有的朴实,逢人就说:“是刘老师救了我儿子,孩子不要选名校,关键要选好老师啊!”
15个春秋,刘潇寒已记不清自己帮了多少孩子,走进了多少孩子的心灵,她只清晰地记得,每一届学生发出的似乎都是一样的心声:“老师,如果在中学还是你带我们,带我们一辈子,那该多好!”每逢此时,刘潇寒总是被一种伟大的爱感动着、幸福着。
15年与讲台为伴,15年与学生朝夕相处,刘潇寒越来越深切地理解“老师”的深刻内涵和意义。时代发展步伐越来越快,老师只有不倦地学习,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与学生俱进,才能肩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多年来,刘潇寒从教育教学的经典著作中学,向名师学,向身边的老师学,向学生学,不断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在工作中,刘潇寒养成了勤于反思的习惯。她把教育过程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记录下来作案例分析,以此找出工作中的优劣得失。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刘潇寒把教育活动的案例进行整理,又辑入了相关理论,融入个人的思想,编撰出了《做健康向上的中学生》一书。这本书得到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把它定为学校校本课程的教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课前刘潇寒总是认真钻研教材教法,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落实的教学目标;课中,她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用饱满的热情,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吮吸知识的乳汗,使学生从心底喜欢语文课,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美的享受;课后,她精心批改作业,热情辅导潜能生,认真分析每堂课的得与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以“用爱点亮人生”为主题的全国中学生征文比赛中,刘潇寒辅导的学生莫艳玲获全国一等奖,她自己也荣获“全国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孙琼同学写的《感受雨声》发表于《作文周刊》上;在学校组织的每次质量测评中,刘潇寒所教班级合格率、优秀率均居年级前列。
课余,刘潇寒还注重教研能力的提升,积极上公开课、撰写论文,编写教学资料,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多篇论文获奖。1999年,执教的《春》在市目标教学竞赛中获中学语文组一等奖;2001年参加区“金钥匙”杯课堂教学竞赛《满井游记》获一等奖;2006年在全国“成长杯”教师征文大赛中《我和学生一起走过的日子》荣获国家级一等奖;2006年4月参与的学校省级德育课题《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获省一等奖;2008年研究撰写的《如何理解和实施新课标下的三个维度》获全国论文评选一等奖。
爱无价,奉献永恒。为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为了学生的发展,刘潇寒用一个女教师的忠诚在教育路上跋涉着、耕耘着、探索着、追求着,无私奉献着的同时也尝到了作为一名女性自尊、自强、自信、自立所拥有的幸福。回首走过的岁月,刘潇寒深知: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事业之树常青。她的生命在事业的接力中延续,她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刘潇寒说:“我无悔我的生命,更无悔于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