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王先云毕业于常德卫校,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12月晋升主管护师。自毕业以来,她先后在石门县壶瓶山镇中心卫生院、皂市镇中心卫生院工作,1999年调进县中医院。近30年来,王先云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工作,17 次被县卫生局评为“优秀护士”,5次被医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被县政府记三等功。
科室的榜样
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她就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中。调进石门县中医院后,王先云先后在妇产科、普外科、中医内科工作。她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工作,无论在哪个科室,她都是标杆,是护士姐妹学习的榜样。
为了满足医疗业务需要,2003年,医院决定建立血透室。经过慎重考虑,领导选派王先云到省人民医院血透室学习。在3个月的时间里,她虚心请教,坚持多找操作机会。别人都是按部就班,而她从上午7点钟上班直到下午6点钟才下班。休息时间就在宿舍看书,大都市迷人的景色她无心去欣赏。
学成归来后,医院血透室正式开始运行,她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现在一直是血透室的台柱子。血透室是重危科室,标准高,工作难度大,她提出了搞好消毒隔离,建立规章制度等合理化建议。并参与制定了《个人防护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应急预案制度》等规章制度,为规范科室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透析技术要求高,穿刺难度大,王先云练就了娴熟的穿刺技术,确保一针见血。透析时,她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确保病人安全透析。
在王先云的时间表上没有上下班之分。只要病人需要,无论在哪里,她都会及时赶来为病人服务。近4个春节,她没有休息,去年春节她连续上了8天班。2004年春节,王先云一家人在皂市的大哥家过年。正月初一清晨,王先云就接到科室电话,有一危重病人需要急诊透析,她二话没说,花费比平日高一倍的价钱打的赶到医院。2006年11月3日凌晨2点多钟,维新镇患者丁某患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晚期合并高钾血症,心脏骤停,经抢救后必须立即透析,睡梦中的王先云接到科室电话后,冒着凛冽寒风赶到科室。做完3个多小时透析,天已放亮,看到病人转危为安,她才安心地回家休息.去年8月,血透室冲刺达标验收,王先云和同事们加班加点,整章建制,规范内务管理,使血透室顺利通过了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并获得了上级专家的高度好评。
患者的贴心人
“作为医务人员,我们常说的博爱,倡导的南丁格尔精神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这是王先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是从大山中走出的女儿,最知山区人民缺医少药、就医难的痛苦,因此她对困难病人怀有一份特殊感情,为没有陪护、经济困难的病人端饭、喂药、擦洗身子、护送上厕所是常有的事。
2000年7月,湘西孕妇向志艳乘坐江苏无锡至张家界的火车,路经石门时,突然腹痛发作,被救护车接到石门县中医院。孕妇无家人陪伴,身上就剩下10元钱。当时在妇产科工作的王先云和姐妹们毫不犹豫地为孕妇做好输液输氧、观察产程等各种产前准备。产妇顺利生下女儿后,王先云带头为产妇端来了红糖水、荷包蛋,在她的带动下,姐妹们从家里拿来了婴儿所需的衣物,主动当起了陪护,使这位身在异乡的年轻妈妈感动得泪流满面。面对一群陌生的关爱的眼光,向志艳连声说:“好人啊,我遇到了好人,太谢谢您们了。”
2002年7月,外伤患者李伯因骨盆骨折合并急性黄疸性肝炎入住普外科。起初他爱人、女儿害怕传染,不愿意护理病人。王先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亲人都不给病人温暖,病人怎么能早日康复呢?于是,她耐心地向李伯家人进行卫生知识宣教,告知她们只要预防做得好,就不会被传染。不管工作有多忙,每天她都要抽出时间为李伯按摩臀部,擦洗身子。李伯和家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李伯逢人就讲:“小王的确不简单,她比亲人还亲!”家人惭愧之余,也积极担当起护理工作。
不称职的母亲
王先云的丈夫晏永儒深情地说:“我爱人非常热爱护士工作,不管再累,回家以后从不诉苦。当家事与工作发生矛盾时,她总是以工作为重,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她从不追求名利,也不计较个人得失。”
2004年6月初,王先云的女儿正值高考关键时期。可由于工作任务重,她没时间陪女儿,高考前夕,她已经连续两天一夜没回家了。护士长文业华动情地说:“王姐,你回去休息一下,也照看一下孩子”。王先云婉言谢绝:“现在科室病人多,姐妹们上班都辛苦,护士长你就别担心了,我顶得住。孩子有她爸爸照顾我也放心了。”
王先云的父亲去年4月份去世后,母亲一个人居住在老家皂市镇万仞洞村。今年春节,姐妹们相约在老家过年,陪伴母亲。王先云考虑到老家偏僻,离县城较远,有什么事来不及赶到医院,便提议哥哥和妹妹在老家陪同母亲过年,她和丈夫、女儿则在县城自家过年。她的想法得到了母亲、妹妹和丈夫的理解支持。
在神圣的护理工作岗位上,她像一片灿烂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位患者,实现着守护生命、关爱健康的心愿。近30年来,王先云用一腔热忱和爱心辛勤耕耘着,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挚爱的护理事业,让美丽之花为生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