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居一隅、山青林茂的大桥镇复兴村,有一位年过五旬的妇女,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而是在当地有口皆碑的女村支部书记——谢孝桔,她是全县561个行政村中仅有的几名女村支部书记之一,是衡东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支部书记、优秀女村官和“三八”红旗手。
她是党的忠诚“战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什么样的理想抱负,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理想如阳光雨露,滋润着人们憧憬美好生活的心田;信念似熊熊火炬,照亮着人们前进的征程。谢孝桔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1955年出生于大桥镇塔冲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参加过土改,解放初期入党,曾担任塔冲村支部书记多年,深受村民拥护。和当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谢孝桔也没上过几年学堂,早早地就下地干活,但她始终怀惴着一颗向党爱国的火热的心。她虚心好学,不计苦累,主动为村、组分忧,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青春少女时期就担任塔冲村团支部书记。1978年,她终于如愿以偿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进了党的门,就要一心跟党走,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安排,为党奉献是我一生的追求。”她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为了多为村里做点事,她推迟了谈婚论嫁,直到1980年已满25岁才出嫁到本乡复兴村,第二年生下儿子。这在那个时代算是结婚生育都相当晚的了。由于在娘家得到过任职锻炼,加上她性格直爽、为人真诚、处事公正,1983年,她被组织上任命为复兴村支部委员兼民兵营长,后历任村妇代会主任。
1983年,在农村首次推行独生子女结扎政策,当时复兴村有13名妇女属于这种应扎对象。在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刚开始,大家思想都不通,工作陷入困境。谢孝桔也是应扎对象之一,说心里话她也不想扎,但想到自己既是党员又是一名村干部,关键时刻就该挺身而出,带个好头,做个好榜样,这样群众才会跟上来。于是,她说服丈夫和家人,在村里第一个做了结扎手术,那时她儿子还不满两周岁。在她的带动下,该村应扎的13名妇女全部落实了结扎手术,该村也成为了全乡的模范村。
1993年复兴村支两委换届选举,谢孝桔以满票当选为该村支部书记,成为当时全县三个女村支部书记之一,并连任两届。这期间,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村里各项工作都在全乡名列前茅,她得到了全体村民的高度信任,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官、清官。“上头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是对农村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当村官工作任务繁重又容易得罪人,而村干部工资待遇却很低,许多人都不愿当村官。在广大村民纷纷投入经济建设的浪潮中,通过各种途径发家致富时,谢孝桔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村里工作上。随着儿子的长大,家庭开销日益增多,她感到经济日益拮据。为了增加家庭收入,1999年村支两委换届时她选择了退选,与丈夫一道外出寻找增收致富门路。这一去就是九年,但即使身处他乡,她仍情牵父老乡亲,心系村里发展,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按时交纳党费,成为全村党员的楷模。
2008年第七次村支两委换届前夕,村里多名老党员给远在广东的谢孝桔打电话,恳请她回村主持工作,希望她重挑大梁。当时,她和丈夫承包了一个工程,工作正忙,工程完工后将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她不由地犹豫起来,是去是留一时很难抉择。她很清楚当时村里的状况,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村班子,复兴村各项工作下滑,矛盾问题越积越多,党群干群关系日益紧张。累积的问题多,局面越来越混乱,而且担任村干部能得到的报酬并不高,回去又将使家庭经济面临困境,从内心深处来讲,她不想去趟这潭浑水。但面对大家信任的目光,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入党宣誓的那一刻,她已决心只要党需要她将竭尽所能为党奉献,而现在正是党和群众最需要她的时候,她不能只顾私利袖手旁观。下定决心后,她艰难地说服了丈夫,忍痛舍下了手头的工程,第二次接下了复兴村支书这副重担。
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村官”
复兴村有7个组,农业人口610人;水田550亩,林地2500多亩;有党员16名,其中女党员3名。虽是个小村,但要管理好村里大小事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她是一名女同志,也是该村首任女支书。1993年,在一些人怀疑的目光中,她走马上任了,此后她以实际行动证明村支书不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一样能当一个好支书。
她严于律己,坚持公平正义。虽是村里的“一把手”,但谢桔孝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她坚持村务公开,严格财务管理,定期清算村帐,并及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得到群众一致好评和热情拥护。2008年,谢孝桔再次接任村支书时,村里有段路因上届村班子未开标,以高价私下发包出去,且工程验收时还虚报了数字,群众意见很大。她及时调查处理,并多次上门找相关责任人退钱,为村里挽回了全部损失,受到镇纪委和全体村民的高度称赞。2010年3月,另有3个组3.3公里长的公路要进行水泥硬化,包括本村和外地共20多人想承包这个工程,有人许诺给她一笔数目不小的回扣,要她高价发包给他;有本村的人仗着有势力,威胁她一定要包给他;还有的找有关领导打招呼给她施压等。面对这复杂的局面,谢孝桔不惧各种威胁,顶住各种压力,沉着应对。她统一了村班子的思想,提出对外公开招标的方面,确定招标底价是13.5万元,最后被人以12.6万元的价格标到,为大家节省了不少开支。
她敢做敢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纠纷。2008年,谢孝桔再次担任复兴村支部书记时,等待她的是比预料中更糟糕的景象:村班子涣散,群众满腹怨言,村帐多年未算,村级财务混乱,村民为村集体做了事却拿不到工资,村上欠帐10多万元;村里的支柱产业——杉木林,因无人管理,只伐不造,几近荒芜,白白损失近百万元;村民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在这样艰难复杂的情形下,她没有把问题上交给镇党委、政府,没有给他们出难题增负担,而是沉下去,把矛盾问题逐一疏理分析,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首先,她成立了村级财务清理工作组,将村极帐务进行核算、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并大力追讨不良债务,为村里挽回经济损失7万余元,打响了第一炮。其次,她注重团结村干部、党员、组长,积极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依靠群众,服务民生,凝聚民心。再次,她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村民认真学习,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同时,出现矛盾纠纷,她第一时间赶去协调处理,每次都使矛盾双方心服口服,做到了问题不出村。她处理民事纠纷的能力让大家愈发对她敬佩不已,以致于现在不管谁家遇到什么问题都要请她去处理,有时她忙不过来,大家等也要等到她去到处理。在她的领导下,复兴村又恢复了原有的良好面貌,好人好事有人争着做,坏人坏事有人大胆管,打架斗殴现象基本消除,社会治安稳定,人心安定,村民们相处和睦,干群关系融洽。
她是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复兴村地处偏远,是一个七分山两分田一分土的小山村。1993年上任伊始,针对本村山多地少的状况,谢孝桔动员组织全体村民积极投入垦荒造林工作,广种杉树、楠竹、油茶等经济林,使全村各个山岭都披上了绿装,为村民增加了收入,也为村集体经济积累了雄厚的实力。1993年至1999年她在任期间,该村的“五统三提留”部分都可从村级集体经济杉木销售款中支付,村民不需掏一分钱,是全乡唯一一个种田不用上交的村;每年村民还可从集体收入中分红,每位年满60周岁的老人都可获得一定的补贴;这让其它村羡慕不已。
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复兴村经济发展却日益落后,全村3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家园的除从事传统的种、养殖业外,其余时间就是聊聊天、打打牌。如何增加村民收入是谢孝桔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城里人崇尚返朴归真,流行吃野菜,野生蕨成了抢手货,而复兴村的山山岭岭正好盛产野生蕨,发展蕨产业市场潜力大,是一条增收致富的好途径。该村陈伟红夫妇以前在外地开摩托车经销店,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在党的促农惠农政策感召下,夫妻俩有意回村干番事业。谢孝桔得知后,立即上门邀请他们回村开发本地资源,创办野生蕨加工厂。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陈伟红夫妇于2009年投资五万元购置了机械设备,在村里办起了首个野生蕨加工厂,当年即获利10万余元。村民们也通过上山挖蕨,卖给陈加工销售,人均增收500多元。现在,该村已成为远近有名的野生蕨加工专业村。2009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为6700元,比上年增长7%。
作为一名女村支书,谢孝桔忙完村里的事还要忙家里的事,丈夫、儿子、公婆也都需要她的照顾,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在丈夫和儿子的记忆中,她常常是早出晚归,难得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好好吃顿饭、聊聊天。她也想多尽一份妻子、母亲和儿媳的责任,但她放不下村里的工作,只能舍小家为大家。2008年,就在她上任两个月后,与她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检查患上了尿毒症,此后每个星期都要到县人民医院做1—2次血透,才能控制病情。这突如其来的事情让她的心揪住了。她一边要继续忙于村里工作,一边要强忍悲痛陪丈夫治病,家里多年来的积蓄很快就花得差不多了,现在只能靠儿、媳的一点薪水来维持丈夫的基本医药费。她感到心身极度疲惫,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她想辞去村支书职务专心伺奉丈夫。这时,大桥镇党委、政府和复兴村的广大村民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为她丈夫捐款一万多元,并给予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励。为了不辜负大家的真情关爱和信任支持,为了心中那永恒的信仰,她振作精神,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继续为复兴村描绘更美好的明天,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终身。
入党30年来,谢孝桔以执著的信念、炽热的忠诚、奉献的精神,默默奋战在农村基层工作第一线。她始终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做党的好女儿,当群众心中的好村官。老百姓因她的付出而获得实惠,她也因此实现了自身价值,并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持久而特有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