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女能手
作者:伍元芳
发布时间:2010-08-12 08:12:11
甘信桂,1963年出生,梦溪镇樊家村人,现主要经营预制厂和养猪厂。她是一位贤惠的妻子,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更是一位发家致富的能手。近年来,她自立自强、稳步经营、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扩大规模,生意越做越红火,成为当地劳动致富的领头人。
1996年是甘信桂最难忘的一年,就在那一年,她不再是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是一位忙碌的商人。那一年年初,樊家村的米厂决定转让。甘信桂心想,种了这么多年的地也不见家庭收入有明显的好转,身为家长,又必须得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两个孩子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可以说是家庭的一项长期开支,得尽快想办法增加家庭收入。于是,她回家和丈夫商量后决定与村里的一个农业大户合伙经营米厂。说干就干,甘信桂向亲友们东挪西凑,凑足了8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她的干劲感染了平日很少干农活的丈夫,米厂上了轨道。年终时,两家各分得了3万元,这是甘信桂从商的第一桶金,捧着这第一桶金,她唯有激动。用她当时的话说是:“就是特别兴奋,以前没有挣到过这么多钱,当然,也不会喜极而泣,因为我眼泪早在以前种田的时候流干了”。
1998年,樊家米厂的产值比96年翻了一番。这个时候,樊家预制厂生意不景气,老板对外宣称要卖掉预制厂。有了经商经验的甘信桂听闻此消息,心里又有了想法。这一次,丈夫没有爽快地答应。因为他们对预制板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经营预制厂的风险太大,手头上的资金还不够独自买下整个预制厂。几个大难题像拦路虎一样拦在了甘信桂的面前。她还是不想放弃,她说:“机会是要自己把握的,办法总比困难多,资金不够就去借,不懂技术就去学”。一个星期后,她将米厂的全部股份卖给了合伙人,花10万元买下了预制厂。工厂经营没多久,她丈夫在一次运输预制板的时候砸伤了行人,赔掉了一部分钱,这对甘信桂家简直是雪上加霜。当天,她的情绪很低落,只有茫然。7名工人等着要工资,还有好几万的借款需要还清,预制厂不得不经营下去。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坚强的甘信桂再次鼓足干劲。见丈夫有意要放弃,她便耐心地开导他,两人共进退。一年的努力,他们还清了所有借款,以后挣的钱可以自己存下来了,甘信桂露出了疲惫的微笑。由于她的销售方式较为灵活,复兴和双龙的顾客都闻风而来,回头客接踵而至。樊家预制厂的生意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周边的几家预制厂生意大滑坡,有几家甚至经营不下去了。一人富不忘带动周边人致富。有过类似经历的甘信桂见状,联营了从黄桥到梦溪的8家预制厂,质量标注统一化,水泥定点采购,方便顾客就近购买,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如今,这8家预制厂都有了生机,而樊家预制厂的年产值已达150万元,纯利润超过20万元。
2005年,甘信桂拿出100万元,在当地投资了占地面积50余亩的养猪场,从猪厂出来的有机肥料,她送给了村里的百姓,让他们倒进田里,促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目前,她的猪厂每年带给她的收入达120万元,纯利润超过22万元。
2007年,甘信桂的丈夫被选为樊家村的支部书记,如此一来,家中的活得由甘信桂全权负责了,针对这样的安排,她并没有向丈夫抱怨,反倒是经常宽慰丈夫。2008年,丈夫拿出家里的10万元入股了当地的砖厂,年终分红6万元,当丈夫把钱递给她时,她说:“我们是樊家村的一份子,就应该替村里做点什么,现在村里的经济不是很景气,就当那10万元是村支部入股,这6万元就存入村里的帐户吧。”听完她的话,丈夫没有再多说什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
梦溪镇的敬老院在甘信桂的家附近,她会经常去那里看望那些老人。夏天的时候,给他们送去蚊帐;到了冬天,就把家里的棉被和棉衣给他们送去。老人们对她的整体评价——“好”。
甘信桂常说:“现在国家出台这么好的惠农政策,党委、政府对我们创业者这么关心,我们的发展,脚步一刻也不能松懈。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规模经营,在建设新农村中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