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农村妇女,为愁乡亲们卖不出农产品,毅然勇挑重担;她是一名协会会长,为会员柑橘销售难跑业务、建网络;她是一位商人,带头办起了全县第一家柑橘打蜡厂,使马鬃岭镇的柑橘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道路;她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公民,捐资扶贫、捐资修路她常参与,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马鬃岭镇柑橘产业协会会长——杨学初。
橘园“明灯”
杨学初,女,56岁,马鬃岭镇马鬃岭居委会人,马鬃岭镇柑橘产业协会会长。2002年开始,她先后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被评为“市十佳新女性”、“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广大农村。马鬃岭镇的柑橘、花生、黄豆等农副产品开始获得大丰收,但乡亲们却因为产销不对路,只能把农副产品贱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杨学初渐渐萌发了推销农产品、帮助乡亲致富的想法。杨学初将家里唯一值钱的缝纫机卖掉,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些钱,挂起了马鬃岭镇第一块收购农副产品的牌子。开业没几天,杨学初就收购了滞留在农户家里的2万斤黄豆。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是缘于村民对她的信任而赊货给她的。为尽快将这2万斤黄豆销售出去,杨学初跑遍了桃源的大街小巷,还多次到省城寻找商机。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学初终于结识了一位专门收购农副产品的客商,一次性全部收下了这2万斤优质黄豆。第一笔生意就这样成交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马鬃岭镇的柑桔产业已颇具规模,但由于知名度不高,产品严重积压,农户眼睁睁的看着柑橘烂在地里。心急如焚的杨学初暗下决心,哪怕困难再多,也要走通柑桔销售这条路。她首先瞄准了广州。但由于对当地市场、气候、路途运输困难估计不足,一趟损失了近万元。杨学初凭着一股不怕输也不服输的韧劲,多次南下北上,最终和东北市场的客商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销售网络,解决了柑橘销售难的问题。在长期的收购过程中,杨学初始终坚持诚信为本、公平交易,赢得了广大桔农的一致信任,销售量节节攀升。为延长柑橘保鲜时间,她带头办起了桃源县第一家柑橘打蜡厂,年吞吐量达6万吨,纯收益600万元。同时通过反季节销售,使柑桔销售价格大大提高,由原来的0.3元/斤提高到了0.6元/斤,桔农也跟着从中受益。他们深有感触地说:“要想多赚钱,跟着杨学初干。”在她的带动下,该镇又先后建起了四个柑橘打蜡厂,彻底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为了让更多农户直接尝到实惠,她毫无保留的把客户介绍给群众,把经验传授给群众,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
为真正使柑橘种植与销售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杨学初向镇党委、政府提出在马鬃岭镇建立柑橘产业协会的设想,并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桔农们的积极响应。为了打响马鬃岭柑桔这一品牌,她多次邀请市县两级技术专家实地传授柑橘栽培技术。她还多次组织协会会员、种植大户到石门秀坪参观学习,宣传推广“猪-沼-果”生态种养模式,利用沼液等有机肥种植柑橘。同时,杨学初和十多个协会常委还经常冒严寒、顶酷暑,自带干粮和水,先后下村讲课近百次,印发技术资料4.5万余份,组织培训桔农2万人次。在近几年的控、防、灭柑橘病虫害工作中,她个人出资5000元,在全镇设立了200个监测点,发放了2万多份防控大实蝇宣传资料,还带领协会会员深入各村各户,帮助群众辨认和控灭大实蝇。现在,杨学初创办的柑橘产业协会的会员已发展到180多人,遍及马鬃岭、双溪口、盘塘、架桥等乡镇及石门县的周边地区,带领着近10万桔农走产业化致富之路。
作为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杨学初还时刻关心着群众的利益,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她先后出资6000元资助镇政府修路,出资800元用于拖碎石铺村道,出资15000元为村里五保户修缮房屋,捐资上万元帮助木槎村残疾人侯有珠、兴安村寡妇文丽芳等10余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近几年来,她为社会公益事业总计捐款达5万多元。
人生的道路虽然有限,只要奋进,必定发出永恒的光芒。我愿为社会作出贡献,乐于当好会长。将马鬃柑桔产业大旗,和桔农一道高高举起,久久飘扬。”这是杨学初说的,她正在努力践行着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