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充实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的生活变得精彩,让我变得坚强。”从文学作品欣赏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语言算不上华丽动人,但这却是一个溆浦妹子内心最真实的独白:一个仅有高中文凭的深圳打工妹,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整整坚持了21年,终于将文字变成了文学作品。
今年1月,随着《从湘西到深圳》这本书的面世,黄红青,这个有着三种颜色的名字对钟情文学创作的人而言已变得不那么陌生了,到底是怎样的信念铸就了她21年的坚守?6月6日,记者专程走访溆浦县桥江镇河堤江村,详细解读21年坚守背后的动人故事。
作文后的红色评语——梦的开始
并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见伯乐,黄红青也是,如果没有初三时严老师对她在写作方面的点拨和鼓励,她也许一辈子都不曾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作家。
1974年,黄红青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中:母亲带着两个哥哥嫁给了现在的父亲,原因很简单,父亲成分不好,30好几的人了还未成亲,母亲早年丧夫,为了生存嫁给了父亲,之后便有了她。
家里争吵打架不断,我知道很多时候都跟我有关,但那时我很胆怯,只知道一个人躲在一旁哭。”谈及自己的幼年,黄红青依旧很伤感:看到同学一家人和睦的样子,自己打心眼里羡慕。内向的她从未向任何人坦露过自己的心扉,但她却有自己排解情绪的方式:日记。
; 翻开黄红青房间的抽屉,里面摆满了大大小小泛黄的日记本,记者数了一下,共有17本,其中大部分是用作业本记的,其余用专门的笔记本写的,她告诉记者,具体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反正自己开始懂事起,就开始写日记了。说是日记,记者发现,其实那不过是自己在家里发生“战争”或自己不开心时所写的一些“流水账”,以及自己当时的一些感受罢了,她一直以为文字只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无及其他。
直到有一天,她把自己的心事写在作文本上,语文老师严老师将它在班上当范文诵读,而且写了整整一页纸赞美的评语时,她开始懂了:文字不单单是自己与自己对话,更是自己与别人沟通的工具,不善言辞、极其普通的她从老师的鼓励中,找到了自己做文的秘诀:真实。“从那时,我开始相信,原来自己可以做的那么好。”
之后的日子里,黄红青似乎找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每次作文她都认真对待,力争写到自己满意,当然,她熟娴的笔调和自然流露的情感赢得同学和老师的一致认同,每次作文训练,老师都会把它当作范文在全班诵读,久而久之,“作家”梦开始在她的心中萌发。那年,黄红青15岁。
打工妹的精神食粮——梦的延续
高中毕业后,贫困的家庭条件让黄红青义无反顾地选择辍学,父母身体不佳,两个哥哥要花钱修房子娶媳妇,她作为家里唯一一个“文化人”,决心要撑起这个家,18岁,黄红青和同村的女孩结伴外出深圳打工,这一天,她在日记中写道:“握着一张火车票,拖着一个箱子,匆匆忙忙出发,没有人在意我,也没有人想起我,没有人祝福我,也没有人送我路上吃的东西。”
就这样,黄红青开始了她只身闯荡深圳的生涯,最先的时候,黄红青在一家玩具公司找到了一份流水线上的工作,“生活十分枯燥,整个生活就在公司里,完全与外面的繁华喧嚣无关。”看着公司里写字楼里进进出出的男女,黄红青心里有点不平衡,自己以前在学校也算是个“才女”,为何就不能像别人一样,在铺着红地毯、吹着冷空调的办公室里工作?
一年后,黄红青按捺不住了,她利用业余时间报了夜校,还上了电脑培训班,为了不减少每月给家里寄回的钱,父母能如期还清债款,她白天从事流水线上的工作,晚上去一家广告公司手抄广告挣学费,常常通宵未眠。
只有走出‘围墙’,才能发现外面世界的美丽。”1996年,身处异地的黄红青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属——打工文学走廊。这是一个由爱好文学的青年打工者自己创办的刊物,黄红青是刊物创办时最早一批供稿作者,每隔一段时间,发起人会把这期间打工者投来的优秀稿件用手抄的方式“发表”在社区宣传栏里,到年终时装订成册,这本册子也就是后来名噪一时的《荔风》杂志,“几乎每周都有自己的稿件上,这成为我生活当中唯一的精神食粮。”
但同时,也是因为文字,她失去了自己进写字楼的机会。随着黄红青作品的不断发表,公司主管有意将她调往写字楼做文员,但在关键时候,因为自己为员工们写了一封讨伐公司不公待遇的“倡议书”,最终失去了晋升的机会,黄红青笑着说,其实自己不是被文字出卖了,而是被湘西人“率直”的性子出卖了。
也是因为文字,她收获了爱情和婚姻。那时黄红青同时把稿件还投到了深圳宝安电台一个专播打工者来信的节目,“每当听见自己的名字从电台声音中流出时,我觉得自己比任何时候都快乐。”
但黄红青没想到的是,从那以后,每天自己都会收到读者几十封的来信,也就是从这些来来往往的书信中,黄红青收获了自己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因为共同的爱好,两名异地打工仔携手在深圳创办了一家旅行社,开始了他们艰难却充实的创业路。
七旬老父的心愿——梦的放飞
如果不是父亲的鼓励,我不会有今天的坚持。”黄红青说,父亲在自己的人生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黄红青的父亲今年76岁,看起来远超过实际年龄,看到女儿回家,老人很高兴,虽然腿脚有些不便,却依然忙着忙那,给女儿准备许多好吃的。
黄红青回忆,父亲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在那个年代处处受到排挤,以至于到了34岁才和已为人母的母亲成亲,父亲本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生活的磨难让他的性子变得暴躁,但他唯独对黄红青是平和、包容的。
一次上街,不懂事的黄红青执意要父亲给自己买了一本作文书,这本书花去了他们原本打算用来买米的钱,回到家母亲知道后,和父亲大吵了一架,但过后父亲却对黄红青说:“书你要好好看,别浪费了就是。”
在黄红青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父亲每次受委屈后,反复对自己念叨的一句话:“我这辈子是没戏了,但我有你,你要有出息,为我争口气。”为争田里面的水,40多岁的父亲和邻居打了一架,老泪横纵地对黄红青说的也是这句话。
黄红青依然记得,那个风雨如晦的早晨,在送自己去深圳打工的路上,父亲眼里默默流出的泪水。。。。。。她想父亲那一刻肯定是自责的,因为自己无能才让女儿早早辍学,而这足以改变女儿一生的命运。但在黄红青的生命历程中,她却一直在实现父亲的心愿:有出息。
采访中,记者问及黄老如何评价女儿的“处女作”时,黄老含着眼泪说:“我没看完,因为读不下去,每看一页眼泪打湿一页。”黄红青介绍,写《从湘西到深圳》这本书花了她近三年的时间,目前,她正在创作第二本书,书名暂定为《走出婚姻的女人》,力争在2013年前完成。
如今,黄红青是深圳作家协会会员、深圳《TOUR旅游》杂志专栏记者,同时,她还是一家旅行社的老总,和两个孩子的母亲,不知对黄老而言,女儿算是有出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