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了支书,乐了乡亲
作者:双峰县妇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05-09 19:08:06

迎着四月泥土的芬芳,我们走进黄土坝村,就能闻到一路的油菜花香、刚出窑的红砖“味”、刨花板实木门的油漆味和那浓浓淡淡的饲料味。企业红火,猪肥土沃,这八个字是黄土坝村的缩写。然而,就是这短短八个字,却暗藏着一个靠近县城的山村如何走出一条靠企业生存到“种、养、加”多业并举的发展之路,寄托着全村300多个妇女在村党支部书记、县“三八红旗手”彭丽华带领下的创业艰辛。

说起黄土坝,大家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在家女人多,出门男人多。的确,5年前随着座落在村里的唯一一家乡镇企业——沙田煤矿的倒闭,村里的收入来源没了,全村的100多个靠下井挖煤留在家里的男人们也不得不走出去谋生了。于是,村里能留下来的,除了老人、孩子和跑运输的大多就只有女人了。那时候,村支书彭丽华还是妇女主任,看到男人们都背包袱走出去了,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和村老支书商量后,她毅然留下丈夫仍在家里跑运输,而后自己带头办起了养猪场,第一年出栏300多头,加上丈夫的收入,全家也有一万多元毛利。于是,她又找到村里几个要好的姐妹,鼓励她们把男人留下来养猪。为了让大家把猪场办起来,村里专门出台了用地优惠政策,成立了养猪协会,还专门为她们到信用社担保贷款。在彭丽华的带动下,村里一下子发展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8个,其中500头以上大户2个。到2008年,全村出栏生猪达到4000多头,人均达到4头以上,现年33岁的女青年李小林和丈夫连续5年投资近300万元,建成全村乡最大的现代化养猪场,牲猪存栏量达到600头以上。光养猪一项全村每年增收在800元以上,黄土坝村成为了远近有名的养猪“专业村”。2009年,看到大多数农户的水田没人耕种,村支书彭丽华又毅然向银行贷款40余万元,和煤矿退休工人一起承包起本村及邻近2个乡镇4个村的540余亩水田,创建了全县第一个农民优质稻合作社,先后收入近100万元,购买各类农机10多台,雇请20多个闲守在家的男女劳力,着力推广软盘抛秧、技术灭虫,一年下来创收达80多万元,支付农民工资达8万多元,帮她做事的10多个妇女足不出门就能每月创收1000多元。为了让村里的劳动力留得住,彭丽华在担任支书后,主动找村里的“活脑筋”商量,鼓励他们把村里原有的一家砖厂、刨花板厂办起业。彭智勇是村里出了名的“活动家”,在彭丽华的鼓励下,他承包刨花板厂改行做实木门,又和邻组的宋竹方合伙投资70余万元创办了一家煤矸石砖厂。这样一来,全村三家厂一天可以安排70多名劳动力干活,村里除了在家的女劳力进了厂,就连在外钻煤窑的男人们也纷纷赶了回来。孩子们有父母管了,老人们也真正老有所养,脸上绽开了笑容。李锡连老人原来是一个煤矿工人,只生育了一个儿子,自从煤矿垮了,老人的生活也没了着落。彭丽华先是鼓励老人的儿子留在家里跑运输,当组长,同时,又为他的儿媳找到一份在县城鞋厂的工作;一年来,这个家庭的收入也上了三万元。

为了让村里的老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她领导村妇代会专门成立了“互助互教”活动小组,在15个村民小组设立了3至5名妇女组成的“四帮小组”:即帮教育小孩、帮扶助老人、帮耕田种菜、帮养猪防疫,每人联系一个户进行帮扶。几年下来,妇女们私人之间像母女、姐妹一样,一家有难几家支援,一户有喜家家道贺。

为倡导婚育新风,村里先后组织婆婆宣传队,挨家挨户宣传倡导“健康、节约、少生、优育”的婚育新风尚,每年投入近3000元进行“好媳妇、好婆婆”、“新风尚农家”的评选,被评上的给戴大红花,挂牌牌,三年里共有10位“好婆婆”、10位“好媳妇”,10个“新风尚农家”获评。

彭丽华说:“她累点不要紧,关键是村民富了,村风好了,这是对她最大的奖赏。”这句话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尚的情怀。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