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怀化市通过加强三个平台建设,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取得实效。
建立留守少年儿童校外活动平台
针对节假日,特别是寒暑长假,留守少年儿童校外教育管理出现空档的问题,怀化各地尝试“学校放假,社区开学”的思路,创新校外活动载体,把学校教育管理延伸到校外。溆浦县在全市率先建立“留守少年儿童之家”。观音阁镇葛家冲村有留守少年儿童68人,村关协牵头,建立3所“留守少年儿童之家”,配置了桌椅、书刊和文体器材,供留守孩子双休日、节假日学习、玩乐。其中退休教师、村关协专职副会长何本福办起的“留守少年儿童之家”,不仅开设了图书室、学习室、游戏室,还自掏腰包购置娱乐器材和电视影碟机,配上革命传统教育等光碟,家长们高兴地说,孩子“离校不离教,时时受关爱,处处有指导”,他们称何会长办的“留守少年儿童之家”是“少儿乐园”。截止2009年底,溆浦县已聘请358位“五老”担任校外辅导员,建起“乐园”式“留守少年儿童之家”30个。靖州县部分乡镇利用村里文化活动中心尝试创办“免费假日课堂”,聘请“大学生村官”开展以帮学为主的假日教学辅导活动。“大学生村官”一面指导留守孩子运用学校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制作简易教具、玩具,猜答字谜、练习绘画等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巩固学校课堂知识;一面帮留守孩子预习新学期的文化课程。有些县市基层还利用社区活动场地创办“留守少年儿童阳光驿站”,开展以帮思想为主的假日“三红”(红书、红片、红歌)教育活动,帮留守少年儿童找准人生航标。
创建留守少年儿童展示平台
留守少年儿童大多性格孤僻、自闭、自卑,对成长进步缺乏信心。针对这一情况,怀化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努力创建特色鲜明、参与性强的留守少年儿童展示平台。会同县炮团、王家坪等乡镇9个所中心小学,建立留守少年儿童“我能行”志愿小分队。学校组织队员帮同学解困,帮爷爷奶奶干家务,为敬老院老人们打扫卫生。他们在践行活动中开展竞赛,比谁干得多,比谁干得好,看“谁能行”,看谁最棒,充分展示自我,从中学会快乐、学会自强、学会感恩。麻阳苗族自治县板栗树中学组织留守孩子开展试当“小家长”活动.让孩子在“家长”舞台上表演自己的管理才能,展示家长风范,从中感受家长责任,学会做事做人。芷江侗族自治县关工委、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三自”(自爱、自立、自强)学生评选表彰活动,表彰100名“三自”学生。组织召开了以“我们在关爱中成长,我们自爱、自立、自强"为主题的芷江侗族自治县留守少年儿童专题座谈会。县四大家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43名少年儿童代表欢聚一堂,共叙关爱之情,共谋关爱之计。专题座谈会影响、带动了“三自”评选表彰活动的深入开展。今年,该县趁热打铁,将受表彰的100名“三自”学生的优秀事迹汇编成册,广为宣传,努力把留守少年儿童展示平台.做成特色品牌。评选表彰活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湖南经视、怀化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
创办留守少年儿童亲情交流平台
留守少年儿童特制期盼与父母谈心传情。怀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为满足留守孩子的这一需求,运用电话、网络等现代科技信息工具,搭建亲情交流平台。洪江区中小学校通过社会、企业捐助,校校开设留守少年儿童爱心热线电话,免费让留守孩子给父母挂电话,通信息,传递亲恃。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还利用多媒体远教平台为留守孩子搭起“网络之家”和“亲情连线”,通过视频聊天等方式,进行远程亲子沟通。家长们满意地说:建热线、搭网络,党和政府为我们配上“顺风耳”,装上“千里眼”。隔山隔水不隔音,相隔千里能会面。新晃侗族自治县把创建亲情交流平台当作爱心工程来抓。2009年,县里投入17万元,率先在方家屯小学启动“留守少年儿童亲情远程网络平台”工程。并在方家屯小学举行网络开通仪式,首批发放电话机40台,帮助留守孩子在网络视频上同父母联系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