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口乡民间素有“高塘的席子,上垅的顶子”之说,意思是说高塘村以编制竹席子出名,而上垅村却以农家子弟成才闻名。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上垅这个不足千人的偏远闭塞且有些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先后走出了博士后3人,硕士4人,考上大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人数占了全村总人口的30%以上。看到一个个成才的农家子弟,人们不由地想起至今还在大山里默默耕耘了整整33个春秋的村小学教师黄长久。
爱学生如子
上垅村地处五岭山区,山势高峻,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全村13个村民小组散居在20余个小山旮旯里,偏远学生的家离村小学有5公里。为解决离校远的学生的中餐问题,黄长久请人做了个大蒸笼,亲自为学生热饭。曾经有一个叫王凤萍的学生,她的父母因病住院,黄长久主动邀请她在自己家同吃同住一个星期,直到她父母手术后出院。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纪小,生活还不能自理,有时会把大小便拉在身上,他便叫妻子做了几套小孩衣裤,随时准备给那些弄脏衣裤的学生换。有的同学头发长了,黄长久义务为他们理发,脏了,为他们梳洗,黄长久还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困难学生垫交学费从而避免那些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上垅村因海拔高,风大雾浓,且早晚温差大,小学生很容易患感冒。为方便学生看病,黄长久自学了医药卫生知识,自费购买常用药品,免费为学生看病。无论是在非典、禽流感疫情流行期间,还是发生甲型H1N1流感,他都用学到的中草药知识,亲自上山采挖一些消炎、清火、解毒、利尿的草药,煎成中药,放在教室里让学生喝。有一次,一个学生患了严重感冒,上呕下泻,高烧不退,黄长久见状,二话不说就背起病人急匆匆往2公里外的村卫生室跑,医生见他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样子,也深受感动。他的慈祥和关爱让学生们感受着父母般的温暖。
视学校为家
虽然黄长久是本村人,但他却像是在遥远的外地工作一样,极少回家。1998年2月,黄长久母亲病危,家里人赶到学校要他马上回去,但他硬是坚持把课上完了才赶回家,可惜到家时他母亲已离他而去了,母亲在弥留之际也未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
以前的上垅村小学条件极为简陋,只有一栋土砖木结构的教学楼。1996年,为改善学校的学习生活条件,黄长久和村支书商量,利用暑假期间对学校教学楼进行改建,搞设计,争立项,拉捐助,搞招标,签合同,他忙得不亦乐乎。为筹措工程资金,黄长久不仅个人带头捐款,还走东家串西家上门募捐,50元、100元、200元、500元……集腋成裘,硬是募集了1万多元,解决了缺乏启动资金的燃眉之急。在学校改建的两个月里,黄长久吃住在工地,进材料、抓施工,累得整整瘦了一圈。为节约资金,他出差不住旅店,不进饭馆,不乱花公家一分钱;他还带领学校老师自己装窗户玻璃、刷门窗油漆;教学楼屋顶无钱建隔热层,他左思右想,决定栽种葡萄树用来隔热,既节省资金,又美化环境。经过黄长久的精心栽培,两三年后茂盛的葡萄藤爬满了整个房顶,葱绿的葡萄叶厚厚的遮盖在屋顶上,就像他用宽大的身躯庇护着他可爱的学生们。
以学生为荣
在黄长久心中,学生有出息就是对他最大的认可。为了教好学生,他从不耽误学生一节课,由于长时间过度劳累,他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和冠心病。2007年,黄长久利用“五一”长假到医院检查治疗,可假期一过,他就坚持带药出院治疗。当年8月,旧病复发,黄长久的体重一下子就减轻了15公斤,不得不再次入院治疗。医生让他全休两个月,但9月一开学,他二话不说又回到了学校,为避免住院就医而耽误上课,他一直自费购买中草药在家煎熬。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黄长久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针对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起步晚,效果不佳的现状,黄长久从1994年起便开始实施“提前作文”教学实验。通过几年实验,学生作文水平大有提高,实验论文《“提前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荣获了郴州市教育教学论文三等奖。黄长久常说,打锣鼓讲究开场与刹板,上课也一样,好的开场,能在瞬间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刹板,能促使学生课后自觉“反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激发他们探求新知。他不断总结课堂教学开场激情经验,写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场激趣六法》,该文被选入《烛光—全国优秀教育论文选粹》一书。
一份份辛劳,换来了春华秋实。多年来,黄长久带的班级入学率和巩固率一直都是100%,学生人均成绩一直名列全乡前茅。大山里的学童在黄长久的激励和指引下,许多人走出了大山,成了大学教授、工程师、医生、干部、军人……黄长久本人也多次被区政府记功嘉奖,多次荣获市、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时间,如白驹过隙。如今,年轻的教师调走了,年老的教师退休了,唯有他独自守望这所山村小学,重复着多年做过的事情,黄长久有时不免有些失落和惆怅,但每到寒暑假,他的学生回到家乡后都要登门拜访,师生或促膝长谈,或切磋棋艺,或对酒畅饮……此时的黄长久,却又感到多么的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