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农村妇女 不平凡的精彩人生——记花垣县道二乡吴菊香
作者:花垣县妇联
发布时间:2010-03-12 15:23:22
吴菊香,女,1964年生,苗族,初中文化,道二乡登高村二组人。1987年至2004年在道二乡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厂工作,期间被评为“织锦能手”;2004年10月至今在道二乡敬老院任职。她的勤劳、善良、能干、倔强,让她从农村妇女中脱颖而出,编织出不平凡的人生。
总理接见的“织锦能手”
1987年,23岁的吴菊香跨进了道二乡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厂,成为一名织锦工。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要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做出成绩。头几个月的工作至今让吴菊香记忆犹新,为了尽快掌握技术,吴菊香的口袋里总放着一绺绺织线,无论饭后还是睡前,只要稍有空隙,就争分夺秒苦练基本功。夏天,衣服被汗水湿透,纸巾擦不过来,她干脆用废纱垫着吸汗;双手被织线磨破了,回去擦擦药膏,第二天继续干,很快便掌握了织锦的技巧。但是吴菊香不是个满足于现状的人,为了使自己的织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她每天都在琢磨新的设计,不断地在改进纺织技巧。在别人眼里,她简直成了一个工作狂,吃住都在厂里,结婚都没请假,生孩子后身体刚恢复就马上投入了工作中。这样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 1999年11月,湖南参加全国妇联联合举办的“双学双比”成果展,吴菊香的作品代表湖南省展出了,她的精湛手艺打动了参观展出的中央领导。11月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亲切接见了她,总理对她说,“你的作品真好,勾起了我的回忆,我也曾在湘西呆过几年呢!”。总理的话对吴菊香来说是最大的鼓励,她以她加倍的努力工作来回报。她生产出的土家织锦、苗绣产品,纹样精美,风格独特,传承着土家、苗绣的悠久历史文化,远销到国内外,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织锦能手”。
孤寡老人的“好女儿”
2004年,道二乡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厂因经营遇到困难,不得不暂时停业。吴菊香的勤劳、肯学、能干,被道二乡敬老院的领导看上,聘请她到敬老院上班。从她进院那天开始,就把敬老院当成自己家,起早贪黑,把院子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让老人们享受到整洁卫生的环境;每个老人也得到尽心护理,她把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只要老人稍又不适,她请医生买药,一点都不疏忽。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去世,她忙里忙外,联系管理人员处理好后事,完全就是把老人当作自己的家人。2008年在县民政局资助下,敬老院修建了养猪场,吴菊香的工作量更大了,她除了照顾好全院18个老人的生活起居外,还负担起养猪场的工作重任。她主动向技术人员请教养殖技能,自学了养殖技术,在安排好每个老人的日常生活外,又去给50多头猪喂饲料、打扫猪圈,每天忙得如旋转的陀螺,几乎没有一点空闲时间,她却没喊过一句累。一年下来,50多头猪都膘肥体壮,因她的建议敬老院还节省了养殖成本1万多元,老人们的生活大大改善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吴菊香用她的辛劳无私地奉献,用她的爱心滋润着老人们的心扉;以心换心,老人们也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
“只要女儿”的倔妻子
在“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观念浓郁的农村,吴菊香在有些人眼里是个“肯要女子”的怪女人。也难怪,她总是积极参加各种计生业务培训,系统学习计划生育“一法三规一条例”,义务发送避孕药具和宣传资料,也有育龄妇女称她是计划生育贴心人。1993年3月,她生了第二个女儿后,想带头做双女结扎,这种想法一提出,立即遭到族亲等大多数人的反对,“出风头”、“不安好心,想断夫家的后代”等风言风语,劈头盖脸向她袭来。丈夫和婆婆对她丢了硬话,顶着这样的压力,她也曾为自己痛哭过,然而坚强的女人永远是坚强的,已经扬弃的旧观念也不可能再拾起来。她跟丈夫和婆婆说女儿也是传后人,在二女儿刚满两个月的时候主动去县计生服务站落实了结扎手术,她的做法受到乡领导的表扬,并作为典型向全乡群众推广学习。婆婆、丈夫气得好久不理她,但吴菊香知道观念的转变是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在吴菊香的悉心教育下,一双女儿也养成了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个人素养,都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一如既往的体贴照顾,也让丈夫和婆婆服气,“她好强,但是贤惠,她那时候是对的”。
在农村妇女中她是表率,在平凡的人群中,她并不平凡,她的所作所为未必感天动地,但她的勤老、能干、善良、倔强却让她散发出美的馨芳,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