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靖陵,女,白族,大学文化,第六届县人大代表,出生于1964年8月,1981年参加工作,2008年调入靖州县妇联任主席。自担任县妇联主席以来,她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心妇女儿童事业,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使我县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不断提高,生存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她的带领下,靖州县妇联充满活力,成绩卓然。2008年被省妇联评为妇联系统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集体,被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平安家庭创建先进集体。
一、统筹推进、城乡互动,团结带领广大妇女投身新农村建设
为了让广大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她带领县妇联一班人,以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示范三大网络建设为主线,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一是加强了新型女农民培训。她积极与劳动、农业、科技、司法等部门联系,在全县16个乡镇(管委会)利用19所农村妇女培训学校对农村妇女劳动技能、种、养殖及法律知识、健康知识的培训。两年来,县、乡、村三级共培训妇女30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掌握农业新技术和外出务工技能的新型农村妇女。二是鼓励妇女调优产业结构。她积极引导妇女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特色农业,鼓励农村妇女优化种植结构,发展规模养殖。如江东管委会团结村妇女杨玉梅大力发展养猪业,目前年出栏仔猪2000头,出栏肥猪1200余头,年产值达160余万元;江东管委会马鞍村6组妇女肖丁秀手工制作布鞋,远销全国各大城市,解决了200余名妇女就业。三是引领妇女投身整治村容村貌。她推动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改水、改厨、改厕、建沼气池等工作,深入开展了清洁水源、清洁庭园、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活动,切实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四是组织开展“岗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联谊帮扶活动。组织国家级“巾帼文明岗”地税局办税服务厅、省级“巾帼文明岗”鸿运宾馆、市级“巾帼文明岗”广电局客户服务大厅等文明岗为寨牙乡大林村、太阳坪乡古村、贯堡渡村、渠阳管委会田铺村等村送去了新农村建设资助款30余万元。
二、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明靖陵同志始终以妇女“娘家人”的强烈责任感站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前沿,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妇女排忧解难,为受害姐妹仗义执言,伸张正义。一是加大法制宣传。她积极引导全县广大妇女干部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决议》等法律法规。利用“三八”维权周在全县开展女性相关法律知识咨询活动,发放维权知识手册5000多本,发放相关资料10000多份。二是充分利用维权网络,全面维护妇女合法权益。首先,建立健全了妇女维权网络。全县共成立了5个妇女维权机构(即:女子维权合议庭、110家庭暴力报警中心、家庭暴力伤害伤情鉴定中心、女子维权工作站、妇女儿童法律援助中心),设立了反家庭暴力报警点19个,悬挂了反家庭暴力报警提示牌186块。她注重从健全家庭暴力的预警机制、防范机制抓起,实现了维权源头参与和维权网络的“无缝覆盖”。通过宣传,使“反家庭暴力人人有责”、“家庭施暴违法”深入民心,家喻户晓,我县家庭施暴案逐年减少。其次,是狠抓大案要案的办理。她充分发挥维权合议庭、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利用妇女维权网络,推动查处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件。2008年以来,县妇联共接待上访案件120起,办结120起,办结率达100%,有效地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爱心倾注,结对帮扶,真情关爱弱势群体
明靖陵同志把关爱弱势妇女儿童作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带领县妇联一班人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活动。一是开展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六一”期间积极倡议和参与对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走访慰问,到三锹、大堡子、文溪等乡镇走访慰问留守儿童350名,为他们送去了1万元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她还发动组织杨春兰等10名“爱心妈妈”与乐群小学10名特困留守儿童长期开展帮扶活动。中秋期间组织了20名“爱心妈妈”为县三中糜茁等20名留守儿童送去价值1000余元月饼及生活用品。二是认真组织和实施了“心希望计划”。对我县0-14岁患先天性心脏病的84名儿童进行了免费普查,为实现我县先心病患儿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关爱高危孕产妇活动。两年来共为99名孕产妇送去四万元慰问金。四是继续开展“春蕾计划”助学活动,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20多名大、中小学生送去助学款三万多元。五是组织倡议对贫困患病儿童谢超靖、肖水清进行捐助,使患病儿童和家人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两年来,全县共筹措对贫困妇女、儿童的走访慰问金达十多万元。
总之,明靖陵同志坚持以一名共产党员、人大代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任劳任怨,对业务精益求精,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成为全县妇女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