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2006年起长沙县妇联和县教育局联合设计并印发了县、镇、村(社区)三级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孤儿统计台帐,做到了到村到组、到校到班,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长沙县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007年,县委办和县政府办联合下发了长县办发[2007]48号《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通知》,县人民政府妇儿工委下发了县妇儿工委[2007]03号《关于在全县开展“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活动的通知》,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成员单位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出台政策保障关爱留守儿童》被入选全国妇联儿少工作创新案例,成为2007年湖南省入选的两个创新案例之一。几年来,各相关部门结合工作职能在关爱留守(特困、孤残)儿童方面做了大量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教师“代理家长”关爱机制就是教育战线在关爱留守儿工作方面的典型做法之一。
生日这一天,对长沙县春华中学一年级新生王紫芹来说,是个特别而又高兴的日子,她拨通了妈妈的电话:“ 学校很关心我,今天让我选一位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做‘代理家长’,我选了汤老师,因为我睡觉时她像你一样给我盖被子呢”。
尽管是新学校和新学期,春华中学一年级新生并没有觉得孤单。10月,春华中学“关爱留守儿童” 活动领导小组,要求老师对全校父母同时外出打工、家庭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摸底,开展“代理家长”活动。当月,和一年级新生王紫芹一样,全校25名留守儿童和 “代理家长” 顺利结成对子。
启动“代理家长”关爱机制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许多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父爱母爱的缺失,以及隔代抚养的 “沟通障碍”,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不利影响,已经越来越显现。春华中学在全县率先启动“代理家长”关爱机制,所做的第一步是全面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每学期开展一次调查,及时更新各方面情况,建立成长记录,形成全面的系统档案,并开发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机制的核心是在此基础上推出的“代理家长”,“代理家长”由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充满爱心、耐心、责任心以及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代理家长”定期家访结对儿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帮助其纠正思想和行为方面出现的偏差,并每月一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进行反馈,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
家长去打工老师当“家长”
“家里就我和奶奶两个人,突然之间觉得自己好孤独,自己哭,自己笑,自己想事儿。遇到难处没有人帮,我真希望爸爸妈妈能陪在我身边……”这些令人心酸的沉重心声,出自春华中学年仅11岁148班易颖在半年前所写的日记。由于与外出务工父母交流太少,慢慢地,易颖成了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上课不听讲,装病逃课……久而久之,养成了内向、自闭、行为怪异等心理,家长也拿她束手无策,只好求助于该校德育主任“长沙市首届优秀心理辅导老师”王罗生。
王罗生听取家长和老师反映的情况后,认真分析,并制订了一系列的辅导方案,主动想办法靠近她、与她沟通、与她游戏、并安排快乐伙伴与她结对,还经常与其家长沟通,共同探讨转化方法。现在的易颖改掉了以往的各种坏毛病,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成为了一个活泼可爱、发展全面的学生。除了易颖外,王罗生还是该校其他5名留守儿童最可亲可敬的“爸爸老师”。在春华中学,全校47名教师纷纷当上了“代理家长”,150班班主任粟建清是3个孩子的代理家长、152 班班主任汤枝英是8个孩子的 “代理家长”,学校成了老师和孩子们温暖的家。
让花朵在阳光下绽放
据统计,2009 年全县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村在校留守儿童为7647人,他们中76%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叔伯监护,负责教育管理,17%由单亲监护,尚有7%的留守儿童监护人不明确,只是由父母委托他人照看,或在家独自生活。从2006年开始,县教育局关工委就牵头成立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在呼吁、推动、组织、关心、留守儿童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福临镇关工委下大力气抓“留守儿童之家建设”、金井镇中心小学成立了关注留守儿童教育课题组,推出了《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的研究》课题方案,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实验;榔梨镇关工委在集镇上建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让留守儿童在节假日有良好的活动阵地;干杉乡校关工委认真落实“关爱留守儿童责任书”,设定有“爱心专座”、“每节课至少一次优先提问”等七项优惠待遇;春华中学以王罗生为首,策划了“代理家长”关爱机制、《长大不容易》等系列德育活动,在留守儿童德育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