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好支书——追记花垣县花垣镇龙洞村女支书王德玉
作者:花垣县妇联
发布时间:2009-10-14 17:26:24
有人说她柔情似水,用共产党员对群众的爱捂热了父老乡亲的心。
有人说她兢兢业业,用共产党员的对工作的责任心改变了一个山村的面貌。
有人说她大气如山,为一个山村无怨无悔地挥洒了宝贵的25年青春。在她死后,人们翻遍了她的衣柜,竟连一件好衣服都没找到。
这是一个心里装着父老乡亲的女子。今年8月, 51岁的她在调解村民纠纷回家的路上,因天黑路滑摔下高坎,不幸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她的名字叫王德玉,生前先后任花垣县花垣镇龙洞村妇代会主任、党支部书记。
一
蓦然回忆,往事历历。谈起王支书,两女户石怀珍哽咽声里泪如断珠——“听到王支书的恶耗,我的心一下子就空了。我两个女子能不愁读书还是搭帮她。我经常给我两个女子讲,像我们家这种条件要是再生一个,你们现在也莫想读书了。真想不到她这个大好人这么早就……”
王德玉在担任支书前,干了18年的村妇代会主任,哪有不得罪人的道理?抓计生工作的同时又能赢得这些“对头”的心,她是怎么样做到的呢?从石怀珍的身上,我们可见一斑。
不可回避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那些不合作的计生对象户,很多人采取的都是拆屋下瓦的强制措施。而王德玉把对象户当作自家人,和她们交心,在谈政策的同时帮她们分析超生的种种弊端。
998年,石怀珍生下第二个女孩后,王德玉上门做工作时被石痛骂——“你那么往死里捉我,你得什么,你就不怕折寿?”
王德玉没有气馁,为不打搅石怀珍一家的正常休息,此后十多天,她晚8点左右准时上门做工作。“我知道王支书来早了,怕打扰我们做工,来晚了怕打扰我们睡觉。”石怀珍说着又抹了一把眼泪。石怀珍做手术后,由于她家里只有两个劳力,每逢春种秋收,王德玉就是家里的活没有做也要帮忙石家。农闲时,她也经常到石家帮忙带下小孩子,问问家里还有什么困难。
无微不至的关心,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作为村里的当家人,群众的冷暖疾苦她时时放在心上。“再穷也要让贫困户和五保户过年过节时过得喜气洋洋。”这是王德玉生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村里没有钱可难倒了王德玉这个瘦小的“当家人”,她只好往县里各个单位去“讨”,然后把“讨”得来的钱全部用来采购物品送给贫困户和五保户,个中的艰难和无奈她却从未向他人提起。
人虽已逝,余情仍浓。不管历经多少年,每到传统佳节,那些年年受资助的贫困户和五保户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王支书上门送钱送物的情景。五保户杨二哑看到王德玉走过,每次都有会情不自禁地向她翘起大拇指的画面已成为永不再现的风景。在王德玉因工殉职后,这位一向不与人交往的70多岁的五保老人不眠不休,为王德玉守灵4天4夜,哭得死去活来。
二
村民有事,随叫随到,为民办事,大公无私。王德玉能获得父老乡亲这样的口碑,正是她在平时工作中以群众利益为先的生动诠释。
“那天我来叫支书,她刚炒好菜,她硬是讲解决好我家问题回来再吃。没想到在回来的路上出了事。”彭金花老人昏花的双眼淌下了愧疚的眼泪。其实,放下碗就跑去为村民办事在王德玉的身上已如家常便饭。在任村支书5年间,她参与处理各种纠纷89件,其中重大纠纷3件,调解率达百分之百,没有出现一起上访事件。
去年,一边是自家已熟得透红的2亩线椒,一边是要为全村300亩良种油菜下秧。身为当家人的王德玉分身无术只得选择了后者。四五天后,当她和村委成员忙完下油菜的事,自家的线椒大半落在了地里,直接损失近千元。面对丈夫的埋怨,王德玉说:“没有办法,如果耽误了油菜下种时间,全村300亩的油菜秧就没有着落,损失可不是千把块,而是近20万呀。”
在王德玉院门口,一段新硬化的4米左右进院水泥路。颜色与硬化多年了村道极不协调。村主任吴坤银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这样讲述原由:
“这段路,是今年她家才硬化的。在2006年,搞村道硬化时,为了方便王支书80多岁婆婆,我曾想喊工程队拉一车桨一起硬化了,可王支书坚决反对。她说我们如果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以后怎么开展工作?”
心底无私天地宽,正是凭着这样的作风,王德玉赢得了父老乡亲的爱戴。
三
龙洞村良田沃土并不比别村少,可传统的种植业成为群众增收的瓶颈。看着相邻的老雅塘村村民口袋一天比一天鼓,王德玉下了狠心,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一团带领村民奔致富的热火在她内心中燎原起来。
改变村小条件、兴特色支柱产业和硬化村道等一件件实事在她的带领下一一铺开。走进龙洞村小学,标准的有机玻璃篮球场、乒乓球台、爬杆等体育设施相继映入眼帘,花坛里紫牵牛迎风怒放,桂花树掩蔽的二层教学楼书声朗朗。
“王支书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她非常重视村里的教育,她带我多次跑州里争取后续资金,终于建成这所村小。”村主任吴坤银对这段往事记忆犹新。“我们是全县第一批实现村道硬化的村。”走在干净宽敞的水泥村道上,村主任吴坤银自豪地对我们说。
2006年,听说县里要大张旗鼓的进行新农村通村公路硬化,王德玉心里打起了算盘——“一定要想办法争取在我村先实施。”。为此,王德玉和村委班子成员,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请求反映情况。朴实肯干的她用诚心打动上级相关部门。
一年后,一条长达2000米宽四米的村道在村中延伸开来。村民们告别了雨天出门一脚泥的历史。同时,她还带领村民新建了75口沼气池,新型能源使用率占全村户数的三分一。
调整产业,争取项目她费尽心力;发动群众,落实项目她苦口婆心。2007年,王德玉得知种植富硒大豆市场好,价格高,于是决定发动村民们广泛种植。
“王支书,你是不是头脑发热了。要我们种豆子,到时卖不出去,我们吃什么?还是种粮食稳当些。”这一句话引得不少人的附和。
“大家听我讲,如果豆子卖不出去,我王德玉就是卖屋也要把损失送给大家。我自己先带头种。”一向言出必行的王德玉一讲出这话,骚动的人群立刻安静下来。
在王德玉的带领下。该村先后开发出良种油菜300亩,红线椒150亩、生姜150亩,富硒大豆、清见400亩,有了支柱产业,村民的口袋像吹风一样一鼓再鼓。“采得百花成蜜后,为民辛苦为民甜。”王德玉的心里装的是父老乡亲,村民们也深深地记住了王德玉的恩情。王德玉逝世后,全村一千多名群众自发前往痛悼。在出丧那天,父老乡亲们不约而同地前来送王德玉最后一程,送葬队伍排成了长龙。在一阵阵轻轻的抽泣声中,人们都在默默地为她送上祝愿——“支书,您走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王德玉可以感到无比的欣慰,桌前那40多本各级荣誉证书,还有村里日新月异的面貌和相亲们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证明她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一称号,无愧于与基屋妇女干部这一职位。
王德玉人生虽然平凡,但却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