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武冈市留守儿童工作的思考
作者:武冈市妇联 周慧芳
发布时间:2009-05-12 17:20:34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纷纷离开土地,外出打工,他们年龄集中在25至45岁,由于父母长年外出,绝大多数尚处于幼年期、儿童期,正在上小学和初中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双亲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未成年孩子,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做好留守儿童工作逐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
一、全面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今年4月,武冈市妇联干部兵分两路,深入到6个乡镇18个村对全市留守儿童工作展开全面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中约有五分之二的孩子的父母全部外出务工,五分二的孩子的父或者母外出务工,另外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孩子父母全部在家里。城镇中小学的情况稍好,但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孩子父或者母长年外出务工。全市入托入园的人数127796人,其中留守儿童76676人,达60%;0—3岁留守儿童6900人,其中男3705人,女3195人;3—6岁留守儿童20881人,其中男11213人,女9668人;6—12岁留守儿童32880人,男17657人,女15223人;12—15留守儿童16015人,其中男8600人,女7415人。幸运的是,所有留守儿童没有一个失学或者面临失学的危险。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实行隔代教养,即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祖辈监管,而这些在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中尤为突出,部分留守儿童由姑叔姨舅等叔辈监管或托付给学校的老师监管,年龄稍大一点留守儿童常采用这种方式。留守儿童中,一周与其父母联系一次的约占一半,半月联系一次的占三分之一,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一年才与父母见面一次。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关心留守儿童工作,早在前几年,就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好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健康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主要有妇联建立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各级基层妇联组织及村级妇代会设立“留守儿童工作站”,负责做好本单位的留守儿童工作,不定期地走访,了解留守儿童,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教育部门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各学校对留守儿童摸底造册,经常与其监护人及其外出的父母取得联系,反馈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同时加大对乡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尽可能地让处于偏远地区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到学校寄宿,其学习、生活由学校统一管理。另外,还有部分代管家长制,一些有教学经验的人专门招收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住在代管家庭中,其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由代管家长全权代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对留守儿童倾注了关爱。武冈市留守儿童工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取得了一些成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等各方面的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深入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各级各部门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而做了不少努力,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很令人担忧的,主要表现在:
(一)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总体表现是不尽如人意,学习成绩不理想,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性格内向孤僻,生活行为习惯较差,安全系数得不到保障。
学习成绩不理想。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成绩特别优秀的很少,大多数学生的成绩处于中等状态,有的学生考试成绩经常处于及格的边缘。在某一乡镇完全小学6年级一班,本学期期中考试,只有2名留守儿童的成绩进入班级前10名,而在班级后5名的学生中竟然有4名是留守儿童。在学校举行的各种竞赛中,留守学生很少有取得理想成绩的,即使能够获奖,也是个末等奖之类的。
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我们走访部分中小学班主任老师了解情况,大多数留守学生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曾经发生过迟到、早退或缺课等现象。有的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讲小话、打磕睡等,有的逃课去上网打游戏。还有极个别学生自制能力极差,聚集在一起打架,赌博,严重违反了校纪校规。
性格内向孤僻。大多数留守学生监护人反映,留守儿童不够活泼,胆子不大,尤其是见到家里来了客人,经常是以躲藏的方式回避。在学校中,留守学生表现得很不积极主动,课堂上不敢主动发言,课后总喜欢一个人独处,不善于与同学、老师相处,班干部、文娱体育积极分子,也很少看到留守学生的身影。
生活行为习惯较差。有部分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不懂礼貌,不会谦让,处处以自己个人的喜好为中心,达不到目的不善罢休。还有的留守学生不讲卫生,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安全系数得不到保障。由于留守儿童绝大部分与其年迈的祖辈生活在一起,一旦留守儿童生病或其祖辈生病,留守儿童就会处于无助的境地,变得束手无策。另个还有一些突发性的事件,也大大降低了留守儿童的安全系数。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前不久,某乡镇中心学校一名11岁的六年级学生林某,其父母长年在外务工,他与7岁的妹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因烤火引起火灾,而当时他爷爷奶奶又不在家,他与年幼的妹妹去端水救火,从屋顶上掉下来的瓦片把他的头给砸伤了,他因此而住院治疗一个多星期。
(二) 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主观原因是儿童尚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形成一些不正确的理论观点、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客观原因主要是留守学生的父母长年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让他们感受不到温暖和管教;同时,监护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方法不够正确,显得无能为力,让他们滋长了任性放纵的情绪,有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另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是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母关爱和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平时很少有时间见面,即使是过年回家,也是来去匆匆,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就更少了,他们不了解孩子的所需所盼,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倍感失落,认为自己是被人遗忘的孩子,对学习、生活缺乏兴趣,提不起精神。留守孩子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就行,至于学习成绩,那并不太重要,读了初中就可以出去打工,读了大学也是出去打工,他们认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还有的家长在外打工,也很为孩子的学习、生活及前途担忧,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改变这一切,显得很迷茫。
监护人监督和管理的失当。留守儿童绝大多数与其爷爷奶奶或者外婆外公生活在一起,由于他们的祖辈受知识水平和能力等诸多因素的约束,他们对孩子的监管仅仅停留在不让其饿着冻着,至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他们根本无法了解,学习上也仅限于督促他们完成作业,作业的对与错,质量的好与坏,孩子的祖辈们是不知道的。由于是属于隔代抚养,祖辈对孙辈特别溺爱,同时他们担心管教太严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因而凡事都任由孩子,而不是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留守孩子实际上游离于监护人的监护之外。
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留守儿童产生一系列不良习惯,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前,网络、电视等传媒方便快捷,孩子们能很快从中学到很多不良的习气,有些甚至进行模仿。近年来,由于一些部门和单位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放松了思想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使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少数未成年人受此影响,产行了畸形心态。一些留守儿童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拉帮结派,聚在一起打架斗殴的现象也朝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
三、重点把握留守儿童工作的对策及措施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今天的留守儿童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如何把留守儿童教育好,培养好,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大家都应该关注这个问题。留守儿童工作做好了,一方面可以为未来社会培养大批优秀的建设者;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社会的隐患,稳定社会秩序,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我市在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中已经做了大量艰辛努力的探索,但还没有解决留守儿童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留守儿童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要重点把握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对策及措施。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 大力发展本地经济
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本地青壮年长年外出打工造成的。因此,发展本地经济,增加本地劳动力在本地就为业的机会,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途径。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外资相进来,发展本地企业。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做好卤菜、生猪、脐橙、药材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利用云山旅游胜地,大力发展旅游业、服务业,以旅游带动商贸,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村地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而且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充分整合社会资源。
留守学生由于长期与其祖辈生活在一起,学习得不到很好的辅导,因而成绩较差。政府有关部门要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投入,在各乡镇创办寄宿制学校,每个班级安排好生活辅导员,尽可能多的让留守学生有机会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生活安排得有规律。同时,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和“代管家长制”,有条件的可发展“家教中心”,保障对家庭功能缺失的留守孩子教育的补偿,让更多的留守学生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关爱。
(三) 逐渐完善有关政策法规。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保护好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接受教育提供条件,要平等对待流动儿童,严禁乱收费,严禁任何歧视,使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其父母务工所在地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四) 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我们的生存空间。开展扫黄打非等活动,打击社会邪恶势力,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开展禁赌禁毒等活动,严格网吧准入手续,对未成年人上网实行严格的登记。同时开展社区活动中心,家长学校等,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