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对接融城舞翩跹
作者:陈丽      发布时间:2009-04-23 07:49:52

湘阴对接融城舞翩跹


    湘阴县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距离省会长沙较近的近城优势,主动打好“长沙牌”,加速融入长沙经济圈,在对接长沙中激活了湘阴经济的“一池春水”,促进了湘阴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的提质升级,经济社会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4%、38.2%、17.5%。


    湘阴在对接融城中翩翩起舞,收获着丰硕的果实。


    寻求新突破
    湘阴地处南洞庭湖畔、湘资两水尾闾。这里资源多多,优势多多。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在集思广益、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发挥距离省会长沙仅38公里的近城优势,主动研究长沙、承接长沙、服务长沙,在对接融城中寻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突破口。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发出了“敞开南大门,对接大长沙,加快湘阴发展”的响亮口号。
    机遇也来了!随着城市化向纵深推进,长沙确立了推进大城北建设的目标,与湘阴的融城战略遥相呼应。2008年5月,湘阴被省委、省政府列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滨湖示范区。9月,又被授予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试点县。
    “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考验!”湘阴县委书记田自力、县长黎作凤在谈到如何对接长沙促发展时,言语中充满自信:不等不靠、积极作为;主动对接、服务配套;敢闯敢试、大胆创新;找准差距、奋力赶超,通过3至5年努力,尽快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的第一方阵。湘阴决策者的融城战略激活了全县干部群众,于是,71万湘阴人民吹响了全面加速融入长沙经济圈的声声号角。     
    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的滨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邀请省内外区域经济研究方面的专家制定了《湘阴融入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方案》、《湘阴城南地区规划》,对紧靠长沙的湘阴城南地区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发展和布局作了全面调整和新的部署;积极搭建与长沙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加强对长沙产业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能力强、投资密度大、税收回报率高、环境污染小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把湘阴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户外休闲旅游基地和区域商贸物流集散地。
    有专家预测,有“近水楼台”优势和资源环境优势的湘阴,通过实施对接融城战略,必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带,资金、产品、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将迅速往湘阴聚集,使之得到优先发展,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必将屹立在南洞庭湖畔。
    打造新环境
    不栽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湘阴的决策者深刻认识到,要打“长沙牌”,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造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湘阴县首先从交通对接破题。在拓宽提级长湘公路,进一步缩短与长沙距离的同时,投入4亿多元,气势巍峨的湘阴湘江大桥、临资口大桥相继建成通车。投入1亿多元,建设了滨湖大道和湘樟路,使其与长沙沿江风光带相接。投资5000多万元,湘阴湖区直通长沙的湘乔路又于2008年3月动工,和湘江航道一起,形成水陆多点对接省会长沙的格局。此外,积极推进京珠高速复线湘阴段、芙蓉北路北拓至湘阴工程、柳林江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漕溪港深水码头二期两个3000吨级泊位立项上马,科学规划好漕溪港物流产业园,着力构建水陆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络,扭转交通运输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在软环境上,湘阴县研究制定了相应的对接配套政策和措施,努力缩小在市场准入、招商引资、土地使用、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落差,出台了《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关于加速开发建设湖南湘阴工业园区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建立并不断完善了重点项目领导挂帅制和部门负责制、招商引资业绩定期通报制和年度考核制、项目投资工作奖励机制、项目业主投诉制和责任追究制等有效机制,强化服务意识,狠抓干部作风建设,始终坚持“一切工作为大项目引路、一切行动为大项目服务、一切力量向大项目倾斜”,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套班子、一条龙服务”,努力营造“低成本运作、高利润回报”的投资环境,使所有来湘阴的投资者能够放心投资、放手创业、大胆发财。
    “湘阴需要长沙,长沙也需要湘阴。”在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研究首席专家张萍研究员眼中,湘阴之于长沙,魅力之一在于良好的深水资源,可建设5000吨深水码头。发达而廉价的内河航运、海运是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将湘阴深水码头资源纳入长沙港口群建设和金霞物流园的体系之中,不仅有利于增强其水上运输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完善大长沙的物流网络。它可为金霞物流园起到分担物流压力的作用,甚至可以成为金霞物流园的重要支撑点。魅力之二在于湘阴有大量可用于工业开发的低丘岗山地,完全有望成为长沙的制造产业配套基地。专家认为,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长沙面临着适时将传统产业向周边转移,以置换资本和空间来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要求。
    从长沙城区迁出来落户湘阴的湖南长元人造板公司,目前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三条生产线已经完成调试,进行试生产谈到迁址湘阴,公司董事长刘衡甫认为:“产业转移,不仅为长沙城区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且助推了湘阴第二产业发展,同时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也使公司本身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立足于培育主导特色产业,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湘阴瞄准一些内迁大型企业,策划包装与其配套的上、下游项目。出台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从公职人员中选派优秀干部进驻长株潭地区定点招商。一大批项目纷至沓来:投资2.4亿元,由香港建华管桩集团投资的湖南建华管桩有限公司管桩及水泥预制件生产项目,正式落户湘阴。长沙顺天集团、长沙毛巾集团、广东香江集团、富华管桩集团等相继落户。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长丰汽车、湖南大学新概念汽车制造等也与该县达成了合作意向。2008年,全县共引进投资项目84个,协议引进资金26.8亿元,到位资金14.65亿元。其中,长株潭三市产业转移项目占全县引资总额的31.7%。
    扮靓新县城
    专家认为,发达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较强的农产品加工原材料及优质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是大城市持续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湘阴具备了这种支撑能力。全县48个农产品种养基地被相关部门认定为“绿色无公害基地”;水稻复种面积118万多亩,2008年被评定为 “全国农业产业标准化工作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湖南仅湘阴一县获此殊荣);藠头种殖面积5万亩、玉米6.5万亩、茶叶5万亩、油菜16万亩;发展生猪171万多头、家禽948万羽;起水水产品11万多吨,产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湘阴是全国商品粮、商品鱼、商品猪基地县。
    农产品加工业更是湘阴的特色经济。目前,全县拥有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00多家,其中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县级龙头企业10家,已形成了粮、油、藠头、茶叶、调味品、蔬菜、水产品、板材等系列农产品加工体系和兰岭茶叶、长康植物油、义丰祥麻油、金顶酱油和福湘板材等一批知名品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中国名牌产品1个、湖南省著名商标17件、湖南省名牌产品12个,湘阴藠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湘阴是长沙市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张萍认为。在长沙人眼里,湘阴集山、水、湖于一体,空气清新,景色优美,交通方便。
    为了拉动湘阴的旅游业,湘阴首先着力打造县城这个“桥头堡”,把县城定位为“人文之城”、“山水之城”、“宜居之城”。聘请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县城总体规划,近四年累计投入28.8亿元用于基础建设,对县城进行扩容提质,形成了“八纵六横一环线”的城市交通体系。洋沙湖靓丽工程、左宗棠文化广场和东湖生态公园建设、通达湖治理工程全面启动;沿江风光带、滨江公园、望滨森林公园等环城绿化休闲带全面建成。“天蓝、地绿、湖美,湘阴要建设全省最漂亮的县城。”县委书记田自力自豪地说。
    湘阴县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为主线,突出加强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已形成了“左宗棠故里游”和“横岭湖湿地游”两大品牌;依托山水资源优势,以青龙湖、鹤龙湖为基地,集垂钓、休闲、宾馆、娱乐于一体的户外休闲初具规模;以农户庭院和渔场为场所的“农家乐”、“渔家乐”人气日渐兴旺。随着湘阴经樟树港、望城铜官与长沙市沿江大道对接的公路拉通,湘阴与长沙望城的沿江风光带将全面对接,一条独具特色的沿江风光带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湘阴凭借优越的区位、交通以及特有的山水资源、物流资源,打造成以健身、休闲、娱乐为主的服务产业基地和省会长沙的“后花园”将指日可待。
    收获着改革开放催生的丰硕成果,高擎科学发展的大旗,71万湘阴人民看到了诱人的前景和希望。他们正合着湘江和洞庭涛声,吹响嘹亮号角,迎接新的曙光。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