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希望播洒爱的阳光
作者:邓函提      发布时间:2009-02-26 16:22:37

 


希望播洒爱的阳光
---记双峰县精神康复医院院长、党支部书记彭海珍
 
彭海珍,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双峰县梓门桥镇人,精神病医师,双峰县精神病学科带头人,现任双峰县精神病医院院长。从事精神病临床工作十余年来,治愈上千名精神病患者。10多年来,她潜心钻研业务,在全国、全省的精神病学术会议及市、县刊物上发表了《关注精神卫生事业》、《身心健康、我心愉悦》、《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孕、肓期服药及注意事项》等10多篇学术论文。
一、铢积寸累,成绩斐然
她出身在一个很普通的医学之家,父亲是医师,母亲是药师,从小就没有吃过苦头,在父母的大树下被呵护长大。除了与行医有缘,没有任何背景,一切从零开始,一切从临床一线做起。她能走到县精神康复医院院长这样一个重要岗位,一是靠组织的器重和职工的信任;二是靠她脚踏实地,铢积寸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在20年的工作历程中,从西医内科到精神病专科,从临床一线医生到县级精神康复医院院长、党支部书记,她始终坚持刻苦学习,勤奋务实,为了病人和家属的希望,用爱播洒阳光。
1994年初,双峰县决定创建精神康复中心,但当时没有专门的精神科临床医生,主管部门曾物色过几位男医师,然而他们都心有顾虑,不敢接这副沉甸甸的担子。当医院领导找她谈话时,她也曾犹豫,担心自己年轻,学的又是西医内科,专业不对口,怕挑不起这副担子。再说她是个女同志,不用说精神病护理治疗工作比其他工作更辛苦、责任更大。可是,她想到是工作的需要,是组织的信任,自己又喜欢接受挑战,经过慎重考虑后她坚定地答应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精神病学对于她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她深知自己精神病临床应用知识匮乏,完全是个“门外汉”。她买来一大堆精神病方面的书籍,并拜省内四位著名精神病专家为师,边学习,边实践,勤学好问,积极探索。她注重精神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自己探索总结了一整套精神病防治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她先后有10余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2000年到2008年间,她还多次参加了省级和国家级的精神病抢救与防治类的研讨会,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二、以身作则,硕果累累
她在带班子时,恰当地体现女性的自尊、自信、大度与从容,坚持以身作则,以诚待人,不说大话与空话,言必信,行必果。她接手院长时,医院负债运转,人心涣散,几乎难以为继。上任之初,她并不急于发号施令,而是先找医师护士谈心,和他们交朋友,征求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制订一整套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中,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做好,别人做不到的,自己想方设法率先做好,再指导别人做好。在医院里,她善于引导班子成员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更提高了团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严格的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再加上她的一片赤诚之心,医护人员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盘散沙的医院逐步步入正轨,变得井然有序。作为院长,她不仅认真履行着医师的职责,还经常走市府、跑省城,争项目、揽资金,目前已初步争取到国家内需资金800-900万元,正向县委、县政府申请将医院整体搬迁至县城。
三、以诚待人,卓有成效
在15年的精神临床工作中,她接触的女性病人特别多,病人在工作、生活、婚姻等问题上不善于自我保护和换位思考,往往胡思乱想、寻死寻活,最终导致精神崩溃,成为精神病患者。她常以热心、细心、耐心和爱心去温暖每一位患者,在给病人诊治时,病人不但不配合,反而对她拳打脚踢。在治疗和护理精神病人的过程中,不知受过多少委屈和伤害,但她从来没有退缩过,总是用一颗包容的心默默地承受着,她经常是打着吊针,眼睛上还捂着纱布,又坚定地走到了病人的身边,继续给病人带去光明和希望。她的行为不仅感动了病人家属,也深深地感动了医院职工。精神病医院自创办以来,共收治患者31000多人,有20000多名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医院直接减免贫困病人医药费近10万多元,为精神病人节省医疗费用250多万元,医院效益也从亏损10多万元到盈利几十万。双峰县精神康复医院从零开始,打造成了全省一流的县级精神病医院,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多年来,她本着踏实工作、真诚待人的原则来做人处事,从不计较名利,得到了组织、领导和职工的认可,多次被评为镇、县、市“优秀共产党员”,县、市、省“芙蓉杯百岗明星”、“巾帼标兵”等,并荣立县市三等功。
 
通知公告

潇湘女性网 www.hnwomen.or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08981号-1

主办单位:湖南省妇女联合会 协办单位:凤网传媒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北路1号 邮编:410011

妇女维权电话:12338